• 65阅读
  • 0回复

八廓街上的藏族女商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西藏在前进

八廓街上的藏族女商贩
本报记者 李成华
1300多年前,八廓街作为吐蕃都市的雏形,是随大昭寺建成而慢慢发展起来的。由于各地到大昭寺转经朝拜的人越来越多,八廓街也随之成为行商坐贾云集之地。在环形转经路上,两旁店铺紧挨、摊位相接。
虽然拉萨八廓街的历史如此悠久,但是大批藏族妇女在这里经商,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
那天,我们从八廓街工商行政管理所出来,走到大昭寺前广场时,首先碰到的是一群藏族妇女在那里摆地摊卖香叶、藏香等。八廓街工商行政管理所所长格珍为我翻译。我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一位藏族妇女回答:“我们从尼木县农村来的。”其中一位姑娘告诉我,她们所卖的东西都是农闲时自家生产的。现在临近年关,城里人需要这些东西过年,她们卖出这些东西可增加些收入。
当然,八廓街上的藏族女商贩,像尼木县农村妇女这类人还是少数,多数还是拉萨市人。她们的商品大都是面向城市居民、农牧区群众及寺庙生活用品,如布料、服装、首饰、绸缎、丝绒、手工艺品、鞋帽等。我们走到一个经营皮鞋、衣料的摊位前,上穿西服、下着藏裙的女摊主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我问她:摆在摊上的货是从哪里进来的?她告诉我们:货都是从内地进来的,衣料是成都的产品,皮鞋是上海进来的。有的货是国营商店批发的,有的货则是她从内地进藏的个体户那里买来的。我还问她:经商前干什么?她只是说自己原来有工作,几年前辞职来八廓街经商。格珍告诉我,在这里经商的藏族妇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弃工、弃农、弃职的。她们经商不仅比原来工作的收入多,而且又能发挥个人的特长。
八廓街经商的藏族妇女,除了拉萨市民外,还有一些来自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她们有的摆地摊,有的用一辆平板四轮车作摊位,展览似地向行人兜售头饰、珠宝、戒指、项链等。我们来到一个流动摊位旁,女商贩拿起一串项链问我们买不买?我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她很大方地回答:“我叫次拉,是从昌都地区来的。”在西藏,人们管昌都、盐井、芒康、丁青等地的藏族同胞叫“康巴人”。次拉这位康巴女子对顾客很热情。
近些年,随着党的各项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贯彻落实,流落在国外的藏族同胞回来探亲、定居的越来越多。定居者当中,不乏经商者。而经商者中,当然也有女同胞。我们在八廓街就碰到了几位。有位叫拉巴的姑娘,上身穿着紫色呢子短大衣,下着牛仔裤。开始时,我以为她是个汉族姑娘,格珍告诉我拉巴是回国定居的藏胞。拉巴的摊位分两部分,一部分摆放着皮鞋、皮靴,一部分摆着首饰。我指着一双高筒皮靴问她:“这样的靴子能卖出去吗?”她说:“能。现在农区、牧区的生活都好了,小伙子买双新靴子过年是平常的事。”
八廓街的藏族女商贩只不过是众多的西藏女个体户中的一部分。拉萨、山南、林芝、日喀则等地区从事商业的藏族妇女逐年增多。仅在拉萨市,就有2000多名藏族女个体户。从这里,足可证明西藏的广大妇女已跻身社会舞台大显身手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