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人民敬重您——学部委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人民敬重您——学部委员
本报记者 温红彦 何黄彪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的采访中,听到许多有关热爱、尊重学部委员的生动故事。这里,我们从众多的故事中选择了三则介绍给读者。大家可以看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骀荡春风在中华大地上吹拂。领导关怀暖人心
新当选的学部委员中,有两位在河南工作的科学家——钟香崇和陈俊武。河南省省长李长春高兴地说,河南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两位科学家的光荣,也是全省的光荣。
新增选学部委员名单公布的第3天,河南省委、省政府派省科委负责同志专程去洛阳看望两位学部委员,捎去了省委书记侯宗宾和省长李长春的问候,并邀请他们去郑州。
两位学部委员在市科委领导陪同下来到郑州。当时,省委正在举行扩大会议。侯书记特意抽出时间会见了两位嘉宾,并恳切地说:“你们在河南工作,对河南贡献很大,科研上、生活上有什么要求尽管跟省里提,也希望你们对河南省今后的科技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省委宣传部门专发了一个不定期的简报,反映两位学部委员在省里的科研情况、生活情况,据说已经发了三期。
春节期间,洛阳市领导首先到钟香崇和陈俊武家里拜了早年。最值得敬佩的人
南京大学的王业宁教授,近几个月里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台湾、美国亲属的来鸿来电,汇聚成一个共同的祝愿:祝贺她当选为学部委员。
王业宁在台湾的哥嫂来信说:“得知你当选了学部委员,我们全家非常高兴。这对我们来说,是几十年里最好的消息。我们王家的智慧在你这里表现出来了。”
王业宁出身在南京一个旧官僚家庭,父亲认为只有男孩子才能读书,寄希望于她的两个哥哥。王业宁顶着家庭的压力考上了中央大学。解放前夕,父母兄弟去了台湾,她为了继续读书,孤身一人留了下来。40多年过去了,两个哥哥没有实现父亲的意愿,倒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小妹学术成就最高。想起这些往事,王教授感慨万千地说:“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妇女才有真正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美国的两个女朋友,都读了博士,最后还是做了家庭妇女。在中国,男女真正平等,我既能出来搞事业,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王业宁的不少中学同学现在侨居美国,他们都很有钱,却非常羡慕王业宁崇高的学术地位,认为中国的科研条件虽然差一些,但科研人员能按自己的意愿搞研究,是最难能可贵的。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名望的老同学徐敬华来信说:“王业宁了不起,她想做什么事一定能做出来。”
王业宁在美国的侄外孙也打来电话说:“我在美国对别人说,你当上了院士,他们都向你表示热烈祝贺。姑婆,你是我最敬佩的人。”
“两个第一”之后的沸腾
一月四日报纸上公布新增选学部委员的名单时,当选为新学部委员的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正在外地一家工厂搞科研。元月六日,他和两位同事乘车回武汉,途中三个人开玩笑,要猜一猜谁是为杨叔子接站的礼宾士。一位说可能是杨教授的儿子,另一位说八成是系里的办事员。杨教授心想,大概是爱人来接吧。一出站,三人同时愣住了,面前站着的是党支部书记、实验室主任、研究生代表和教师代表。这是怎样的礼宾“规格”啊!杨教授说,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高的礼遇。
杨叔子当选为学部委员,实现了华中理工大学“两个第一”:建校三十八年来出了第一位学部委员,五十万校友中第一次出现学部委员。
杨教授回到学校,整个校园沸腾了。几天里总是鞭炮不断、广播不停,比过年还热闹。一月十日,学校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庆祝会——庆祝杨叔子荣任学部委员。参加会议的有学校党政新老领导人、老红军、老干部、各系处负责人和全校博士生导师,以及杨教授所在的机械工程系测试教研室的全体同志。大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表示敬慕。杨教授在会上感慨地说:“我当选为学部委员是华工园上上下下几十年共同奋斗的结晶。”
会上,学校领导还宣布了三项决定:一、奖励杨叔子负责的教研室二十万元科研经费(由他支配);二、奖励杨叔子教研室两个进人指标(任其挑选);三、建议杨叔子住院体检(两个星期)。
杨教授激动得站起来,说:“我……我只有努力再努力,攀登再攀登……”。(附图片)
学部委员邹承鲁(后)、李林夫妇科研中比翼齐飞,生活上情趣相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