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肖序常
地学部学部委员。构造地质学家。1929年1月生。贵州安顺人。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现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初期发现并评价白银厂外围小铁山多金属矿床;参与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系统地划分和论述了构造单元及其演化,对区调、普查找矿及某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0年代主要从事板块构造及蛇绿岩等的研究,首次发现祁连山篮片岩高压变质带,并建立了我国第一条蛇绿岩剖面。9次进藏考察,对世界关注的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论点,近年对古造山带岩石圈演化阶段的划分及蛇绿岩构造类型的研究,均提出了新的概念,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重视和引用。已发表学术论文(专著)近百篇(部)。
袁道先
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1933年8月生。浙江诸暨人。1952年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地质矿床科毕业。现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50和60年代初承担了三门峡工程、西藏水电—水利工程、乌江渡水利工程及成昆铁路南段工程地质勘查,保证了工程建设急需。60和70年代在山东、云南、广西从事水文地质研究,提出岩溶地下水最基本的特征是含水介质不均匀性的概念,指导了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80年代中后期,在桂林典型岩溶地区,在峰丛洼地建成了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进行了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包气带地下水运动机制、调蓄功能的数学模式,为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参数。同期又对岩溶环境化学进行了新的探索,总结了我国区域岩溶的基本特征,指出岩溶作用主要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在开放系统中碳酸盐岩在天然水中进行的地球化学作用。他还把环境学和岩溶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岩溶环境学概念。
张淑仪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声学家。1935年12月生。浙江温州人。1956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60年该校研究生毕业,现任该校教授。她对凝聚态物质(液体和固体)中各种模式的超声波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入仔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首次观察到一些新的现象,如:Z—石英晶体中漏波的激发和传播,金属超晶格中新的声子软化点,半导体超晶格的声子软化效应等并提出了初步解释。她澄清了乙酸乙酯中超声弛豫的两种分歧论点;对YZ—LNBO基片上有关圆弧形叉指换能器激发声场的聚焦效应的两种矛盾论点,指出他们的不恰当之处,并提出新的概念,在理论计算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在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方面,她首先利用调相方法在光声成像方面得到了迄今国际上最好的分层成像;首次对半导体(包含P—N结)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声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计算方法有所创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