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民族爱 手足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2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民族爱 手足情
本报记者 王 标
前不久,56个民族聚会昆明,处处舞影婆娑,情歌缠绵。春城蓦然间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大橱窗。
在昆明民俗文化村、苍山蝴蝶泉、瑞丽江畔,汉族来访者有的换上民族盛装,有的施粉描眉,与白族、傣族、哈尼族兄弟姐妹相倚相偎,唱起《友谊地久天长》,用相机永远挽留住这美好的瞬间。
在民族院校,老师们详尽地述说着各兄弟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
受到《婚姻法》保护的跨民族通婚,近年来已有扩大的趋势。在云南、内蒙古、宁夏、吉林、广西等地,文化教育科研部门、党政机关中,不少各民族青年男女,已消除了族际隔膜,以情感纽带组成了和睦的家庭。白族会计师王曾燕说,她和汉族丈夫很合得来,两人之间从未因民族差异引起不快。她说,我的孩子虽然已不会说白族话了,但在填报民族归属时,仍写上“白族”。一些嫁给回族、维吾尔族的现代汉家妇女,逐渐适应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
许多民族特有的精美物产,如苗、瑶、布依族的蜡染、扎染服饰,纳西族的粑粑,白族的乳扇,傣族的酸竹笋,就像出自满族的旗袍、维吾尔族的葡萄干一样,受到兄弟民族的热情接纳。其中有些已走出边陲,进入广阔的内地沿海市场。
傣族老人罕富有的家里,傣家的竹木器具,汉人的书法山水画,进口的家电用品,三者相映成趣。主人对本民族历史习俗的情感眷恋,对汉文化优雅情调的欣赏,以及对外来器物实用功能的肯定,如此合谐地融会在一起,令人遐想不已。
基于手足之情,同胞之爱的跨民族交友现象也在扩大。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干部学校教师涂伯高说:“民族之间的隔膜,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大家都用关心人、尊重人的观点去搞民族工作,没有办不好的事。”他的朋友遍及藏、彝、白、傣、傈僳、景颇、纳西、苗等8个民族。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他颇为得意地说:“能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宁蒗彝族自治县干警季步法,与彝胞、苗胞亲同手足。每遇婚丧得子、节日盛会,彝、苗朋友必定请他前去,将他视作上宾。
玉带山下,洱源县三枚乡,汉、回、彝3个民族长期杂居。十年浩劫时期,在回民清真寺即将被洗劫、拆毁之际,汉族村民马上将小学校迁入占用,借机保护了寺庙。如今回民谈及这桩义举,仍是称颂不已。在这里,汉族村落发生火灾,回、彝村民肯定会赶来灭火救人。13岁的汉族少年李双禄,因无依无靠陷入窘困的时候,彝族李锦云将他收养,以亲生儿子相待。
云南大学尤中教授肯定地说:“现在,云南各兄弟民族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世代聚居于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
在苍山洱海之间,时常可以听到青年们争相传唱的一首歌曲:“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