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心系儿童缔造未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心系儿童缔造未来
康克清(遗作)
编者的话 本文是康克清同志为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和《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一书出版而作。康克清同志是在病床上亲自审阅此文校样的。她称颂宋庆龄“心系儿童,缔造未来”,而敬爱的康大姐自己,从戎马倥偬的前半生到参与领导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后半生,同样以博大的“母亲情怀”,“心系儿童,缔造未来”。仅以此文的发表,寄托我们对这两位杰出的中国妇女领袖的怀念。
在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100周年(1993年1月27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福利会选编了一本《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由黄华同志作序,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该书收编了宋庆龄自1927年以来关于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的文章、书信和题词等100篇(段),有些是首次发表。
宋庆龄同志在她伟大光荣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读着她这些文章,缅怀她的丰功伟绩,重温她有关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的论述和实践,我们至今仍感到十分亲切。她那博大的胸怀,挚爱儿童的母亲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宋庆龄高瞻远瞩的论述、循循善诱的教导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她要求孩子们不要忘记近百年中华民族受侵略、受屈辱的历史,要求他们珍惜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创建起来的幸福的今天,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劳动本领,学习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为了将来而时刻准备着,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从人类克服一切艰难障碍而长期进行的斗争中汲取教训,这场斗争是为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消灭剥削、压迫和战争。”这一含蕴深刻的教诲,体现了历史的经验,时代的预见,倾注了她对儿童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她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信念的真切体现。
早在1939年,她就为数以百万计的战灾儿童发出呼吁:“他们代表着我们未来的一代。他们将来要在他们的正在战斗、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中国。”那时,她已预见到他们将成为建立新中国的有生力量。在国民党统治下长夜漫漫的年代,宋庆龄对于那些肉体上和精神上备受摧残的无辜儿童呼吁奔波,唤起社会的关注。1947年前后,她以开拓精神在上海办起了儿童福利站,用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向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还创办了儿童剧团,向孩子们传播爱国主义精神食粮,要使他们看到未来。
新中国建立以后,宋庆龄以最大的热忱为儿童福利工作创设了许多事业,用开拓精神倡导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章和题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一篇向儿童祝贺“六一”的文章中,她说:“当我向你们表示祝贺的时候,眼前立刻出现了无数活泼可爱、体格健壮的儿童们的形象,仿佛你们用清脆而欢乐的声音,向祖国报告你们的学习成绩,我是多么的激动啊!”
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破坏文化教育事业,亿万少年儿童的心受到了严重摧残的时候,宋庆龄为年轻一代的遭遇而感到痛心,深怀忧虑。
宋庆龄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美好前景是深信不疑的。她对儿童和儿童工作的最后遗言是:“我关怀和热爱儿童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她在临终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直接面对少年儿童说话:“愿你们和小树一同成长,成长得挺拔、旺盛,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为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作出超过前人的巨大贡献。”她对少年儿童给予了多么亲切的勉励和多么殷切的期望呀!
宋庆龄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行动和为此而进行坚韧不拔的奋斗的崇高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79年3月间,她以抱病之身出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当时我主持会议,她铿锵有力地说:“培育儿童是关系到革命未来的大业,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新的长征,要由青少年来接力。培育儿童的工作,涉及到整个社会,关心儿童,人人有责。”我又一次感受到她对少年儿童慈爱的心怀、火一般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宋庆龄数十年间不仅一贯心向儿童,瞩望未来,还为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为世界和平,为国际间的合作和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里我想到了1981年的一件动人的事。这年5月8日,宋庆龄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典礼。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校长佩奇称颂宋庆龄“毫不动摇地从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因而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宋庆龄用流利的英语致答词。当时我坐在她身边。她的病体已非常虚弱,她一面讲话,一面汗流不止。看着她那为了国际友谊与和平事业,坚持参加这项仪式的精神,不禁使我肃然起敬。
此刻,我手中拿着这本刚刚出版的《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它记录了她一生不懈地关怀儿童健康成长的历程,和她一生为了儿童教育和缔造未来而紧紧沿着革命道路不断前进的足迹,反映着宋庆龄崇高的品质、伟大的胸怀和深刻的教育思想。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1992年3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