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当代知识分子的正气歌——观电视剧《走出沼泽》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28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当代知识分子的正气歌
——观电视剧《走出沼泽》有感
李准
这是一曲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歌,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国主义的赞歌。
电视连续剧《走出沼泽》中的童葆祥作为知识分子形象,有一种代表性:他受到不公正待遇,仍然执著于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奉献,在逆境中改了行,又以惊人的努力在新的行业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该剧在对当代我国知识分子的情操和追求的挖掘上富有新意。
看了童葆祥的形象,我想起了《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以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正是因为有着这种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童葆祥对科技的钻研和追求是由一种激情来作为它的内在力量的,而这种激情则是来自爱国主义的、为民族前途献身的坚定信念,来自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看了这部电视剧,使人很自然地感到了改革开放的必要。勇于变革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好死不如赖活着”决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变革,才能走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前列。这个电视剧通过童葆祥的命运的变化以及他在裘皮业上取得的成就表现了这一点。
童葆祥第一次与外商谈判时,那个外商嘲笑中国裘皮工艺落后,童葆祥反驳说,你不能只看眼前,在几百年之前中国裘皮制品曾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就是说,看一个民族的能力与地位,不能只看眼前,不能只以几年、几十年的状况论长短,要有一个比较大的历史的尺度,要从较长的历史发展来衡量。可惜这个闪光的思想在剧中没有能抓住它、展开它。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赫拉克利特)从《好人燕居谦》到《走出沼泽》,电视剧创作在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在主题的追求上确实很有新意。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激情和气势都是直接通向我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
这个电视剧在处理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关系上也做得较好。黑格尔说过:“在纯粹的光明中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东西也看不清。”光明和黑暗总是相对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在文艺作品中,真正的歌颂与真正的暴露是不可能绝然分开的。这个戏把童葆祥写得那样好、那样感人,这本身就是对假恶丑的一种对比。从另一方面讲,它写“文革”和“文革”前几年那一段,童葆祥受到那样的打击和挫折,这是种暴露。但不管多么困难,观众还是能从童葆祥身上、从周围的干部和群众身上看到希望,看到一种不懈追求真理、追求民族美好前途的正气。
这部电视剧在主题思想的追求上是宏大的、深刻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又是大众化的、通俗的,注重讲故事,注重情节安排。严肃主题与通俗手法的结合,能达到这个水平的电视剧恐怕还不是很多。
谈到这部电视剧的不足,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思想发展脉络上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主人公童葆祥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形势、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的认识是如何发展和深化的,表现得不够充分,脉络不是很清楚。另一点,写男女之情的戏,篇幅比较重,当然很吸引人;写主人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压过了对个人感情的追求,也很用力,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戏”似乎弱一些,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讲,这方面的“戏”还应该下更多的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