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东北农学院综合改革见成效毕业学生回得去用得上科技成果水平高推广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0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北农学院综合改革见成效
毕业学生回得去用得上科技成果水平高推广好
编者按 农业院校与农村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理应发挥作用、担起重任。东北农学院根据农村建设的“坐标”,大胆进行综合改革,不断校正自己的“方位”,坚持面向农村经济建设,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狠抓转化推广,将大批科研成果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本报讯 东北农学院大胆改革,教育上按农村需求培养合格人才,科技上组织师生直接走进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年创社会经济效益3—5亿元,受到社会上的广泛赞誉。
这所创建于1948年的综合性农业大学,过去对社会需求考虑少,而对扩大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想得多,人才培养不合农村需要,科研成果推广不多。为扭转被动局面,该校大刀阔斧地进行综合改革。他们针对过去人才培养规格偏高、专业设置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实践能力较差、学农不爱农等不适应农村用人需求的弊端,首先从改革招生制度入手,解决“学农不爱农”的问题,将城市考生录取比重限制在10%以内,农村定向招生扩大到50%—70%,20%以上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回乡青年。其次是调整办学方式,开办专修科、短训、函授教育等,培养直接为农村服务的大量应用型人才。三是改革培养过程,改变过去按专业招生,入学就分定专业的做法,实行前3年都学基础课,第4年按社会需求定向定专业。同时规定实践教学不少于25周,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至2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实践训练。还连续多年组织百名教师、千名学生分成六七十个科技支农小分队,分赴全省60多个县市200多乡镇,以讲课、办班、走访、咨询的形式,讲授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甜菜、亚麻6大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覆盖面已达8万多户。这些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农字号学生“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去年30名毕业生自愿奔赴三江平原扎根务农,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被誉为“第三代北大荒人”。
东北农学院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的优势,组织广大师生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他们同全省20多个地市县和生产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同两个国营农场管理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每年承担300多万亩农业技术集团承包和建设4个科技示范县的任务,百余名教师兼任省地市县的科技顾问。
东北农学院还直接创办了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农业工程设计、饲料添加剂等8个科技实体,向全省推广科技成果,扩大为农业服务的领域。5年来累计向全省推广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蔬菜共24个新品种达5000多万亩。养鸡专家杨山教授育成的优良蛋鸡“滨白42”遍布全省并推广到其他12个省市。全省建起一个现代化原种鸡场和29个一级场、100多个二级场,已推广种蛋1000万余枚,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8亿多元。农学系李景华教授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育成指甲大小的脱毒微型马铃薯,结束了我国用土豆栽子种植马铃薯的历史。微型薯没有退化问题,再也不需要搞北种南调,因而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目前正进行工厂化批量生产,推广面积已达二三十万亩。 (毕国顺 武培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