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1阅读
  • 0回复

“大包袱”变成了“摇钱树”——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摆脱“企业小社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5-15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包袱”变成了“摇钱树”
——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摆脱“企业小社会”纪实
新华社记者 王文杰
编者按: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把“企业小社会”推向市场转为第三产业,把“大包袱”变成“摇钱树”的实践,值得重视和借鉴。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企业厂长不仅要管生产,还要管职工的吃、喝、拉、撒、住,管托儿所、幼儿园、食堂、车队、医院等等,牵扯很大精力,厂里负担很重。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经营者转变思想观念,摆脱了“企业小社会”的困扰,这对于减轻企业负担,解放企业生产力,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解决社会上群众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地试验和探索,做过细的工作,“企业小社会”的难题是能够解决的。
困扰我国企业多年的“企业小社会”,如今在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变成了“摇钱树”。“五一”节前夕,这家企业为职工生活和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项目,按照“脱离母体、推向市场、转化为第三产业”的新路子,已全部进入第三产业的市场领域,预计今年至少可创收223万元。
早在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创造实施“满负荷工作法”时,就开始着手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经历了转变思想观念、由被动应付到主动开发的过程。
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把“企业小社会”推向市场的办法是:企业对各类服务项目和设施实行独立核算;然后开辟门店、交由职工面向社会经营;公平交易,对内对外双重服务;对经营第三产业的职工,借鉴个体商户的经营办法,或租赁、或大包干,由他们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交够定额利润其余全留,经营费用、工资奖金和各种补贴全部自理,多劳多得,亏损自补,直至用家产抵押,帐目、现金来往由企业内部银行监督和处理,随时掌握各摊点经营情况。企业职工多花的钱由暗补变明补,进入个人工资。
这套办法有利于清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坐吃企业”的种种弊端,调动了经营第三产业职工的积极性,各个门店摊点生意兴隆。
过去,职工对厂幼儿园很有意见。工厂把幼儿园交由22名职工租赁承包,实行自负盈亏,面向社会,优先接纳本厂职工子女,越办越好。他们从社会上聘请了专职和兼职教师、营养师,开办多种业余训练班,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收益不断增加,很快自给有余。
职工食堂采取招标方式租给了外地承包集团。他们管好职工的一日三餐,对外营业收入全留,一年交企业3.3万元租金;厂招待所租给招待所职工,目前除收回全部投资外,还净赚几十万元;企业的备品配件仓库被开发为独立经营的五交化门市部,使原来压库的“死物”进入流通变为“活物”,40多万元“死钱”变为“活钱”开始生利,同时还享受批零差价。承包门市部的两名职工今年定额交企业7.2万元承包费,其余归己。他们经营有方,不仅保证了企业急需,还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今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经营的一些第三产业项目开始进入与商业、物资等行业联合经营的新阶段,经营范围正在延伸扩展,由两名工程师经营的专利技术公司,既开阔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视野,又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利用,企业一年还可得数万元利润。
厂长张兴让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企业小社会”吃着补贴挣着骂,现在不吃补贴还赚钱,一举数得,大家高兴。
——“大包袱”变为“摇钱树”,不仅减轻了企业和厂长的负担,而且使许多“死物”变“活物”,“死钱”变“活钱”,有利于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和清仓利库;许多项目和设施由只为一家服务变成为多家服务,有利于企业之间互相调剂,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
——为企业精简富余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这个厂开办23个第三产业项目后,不仅安排了压缩下来的几十名职工,还聘用了10多名社会待业人员。
——弥补服务网点少的不足,为周围企业和职工、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有利于提高职工商品意识,增长经营才干,推动企业进入市场。(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