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出色的人生答卷——记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王成海、叶立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出色的人生答卷
——记青岛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王成海、叶立勋
本报记者 宋学春
两位年轻的教师,在人生旅途上,一位仅度过29个春秋,一位仅度过36个春秋,却各自向社会交出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留下一串闪光的脚印。
无情的大海
去年10月22日上午,山东荣成市镆铘岛一带的海面上,青岛海洋大学的王成海、叶立勋等6名青年教师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潜水调查。他们不时潜入海中取样,浮出记录。
王成海、叶立勋在这一带已工作了7天,为赶在大寒流到来之前,早日回校给学生把调换的课补上,7天来,他们克服生活上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拚命地干。11点40分左右,王成海上船更换气瓶,见身患感冒的叶立勋要下水,关心地说:“老叶,你身体不好就别下了!”
“不行,还有三个断面你自己干受不了!”叶立勋回答。
12点10分左右,在离调查船约17米处,叶立勋突然头脱呼吸面罩浮出水面大声呼救。这时刚完成6个站位采样的王成海,正靠近舷梯准备休息,听到叶立勋呼救,来不及思考,立即把刚摘下的面罩又戴上,不顾一切跃入水中去抢救。
由于极度疲劳,水流又急,腰间系着11块重达11公斤的潜水铅块,肩背12公斤气瓶,王成海在离船6米处开始下沉。此时腰系10块铅块和背负气瓶的叶立勋也开始下沉,船上的同事们赶忙抢救,但一切无济于事。当地政府和驻军协助寻找,至今只找到叶立勋的遗体,王成海的遗体仍被无情的大海裹挟着。
他们走了,他们带着未能充分施展的抱负走了,带着人们的惋惜走了。一位受过王成海帮助的当地渔民,泪流满面地说:“王老师是个好人,一点‘洋博士’的架子也没有,他怎么这样就走了呢?!”
为振兴中华而求学
1982年9月,20岁的王成海从浙江水产学院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家公费出国留学生,去日本深造。到日本后,他一心要学到最先进的技术,为振兴中华尽一名中国人的责任。
他一到日本,在去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向前来接他的日本老师询问:什么时候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多少门课?研究方向定了没有?等等。对住在什么地方、生活条件如何等,则只字不提。
他及早地介入了课题研究。在人工鱼礁研究方面,他运用自己考察的实验方法,用小型流速计和微机,昼夜在学部的回流水槽实验室进行解析模拟实验。一次为观察鱼礁后面涡流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验室一干就是三天三夜,达到了忘我的境地。饿了啃面包,渴了喝饮料,困了睡椅子。他的《人工鱼礁涡流影响范围的基础研究》论文,得到许多日本专家的好评,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水产学博士学位。据国内有关专家评论,此论文是当前国际人工礁基础研究的前沿,属于国际水平的科研。他发表的《人工礁的流体力学特性》等3篇论文,同样引起日本水产界的重视。
王成海还取得日本“文部大臣奖,友爱杯日语辩论大会”竞赛第四名。他对采访他的日本记者表示:“读完博士,我马上回国,从事祖国的渔业资源研究。”为此,他从1988年4月就开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他认为,国内海带生产过剩,但又未能转化为鲍鱼、海胆等的饵料,他回国研究的方向将是“海洋牧场”,所以,他搜集整理了有关沿海浅水域中海珍品增殖的建造技术资料;
他搜集整理了有关的海洋渔业实用技术资料;
他编写了《数值模拟计算机的基础及在水产学方面的应用》,购买了大量有关专业方面的书。
回国前,他的导师和同学热情地挽留他在日本工作,美国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愿意接受他去做博士后研究,他毫不犹豫地辞退了聘请,他回到了祖国。
叶立勋,一位英俊潇洒、才华突出的青年,他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工人;1982年青岛海洋大学毕业留校。1988年4月,他到澳大利亚塔斯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渔业资源“次级生产力”。
他带着一颗求知的心,踏上一块陌生的土地。开始,有些外国人抱着顽固的偏见,并没有把叶立勋放在眼里。叶立勋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气。他看见有关理论技术方面的新书,就如获至宝,一读就是几天几夜。有时在实验室做实验通宵达旦。为了全面了解发达国家的科技应用及生产管理,一有空,他就到当地渔业水产部门实地考察。叶立勋总是说:“我们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虽然目前我们的生活还不如发达国家,但决不能丧失国格、人格。”
由于他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勤奋钻研,写出了一篇水平相当高的关于《网箱养鱼区污染质量评价》的论文,导师看后连连称赞:“我没想到你做了那么漂亮的工作,还能用英语写这么高水平的文章。”
当叶立勋的进修时间即将结束时,他的导师希望他留在澳大利亚工作。学校附近一家农业研究所,看中他的技能,想让他长期为该所服务,年薪在2万澳元以上,主要作培养微生物工作。他都没答应。他在给妻子于卫的信中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拿国家的钱来学习的,无论如何不能干这种不顾国家利益的事情。”
祖国 你的儿子回来了
1989年春,时刻眷恋着祖国的王成海3月取得博士学位,4月底就毅然返回祖国。在澳大利亚学习的叶立勋学习期限一结束,也立即订了返程机票,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
回国后,王成海可以任意挑选工作单位。妻子在同济大学工作,希望他去上海工作,学校人事处也积极帮他联系。但他考虑到上海沿海水域不利于他的研究,他没同意;广州南海海洋研究所希望他去广州。因为他是南方人,父母、姐姐又在浙江淳安县工作,他倘若不去上海,父母希望他到广州工作,他也没答应。他一心一意想着事业:青岛是海洋科技城,山东沿海适合我的研究,家庭要服从我的事业。他来到了青岛海洋大学。他向学校提的唯一的一次要求,是请学校帮他把妻子从上海调到青岛,因为,他从1986年7月1日结婚至他回国,屈指算来真正和妻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包括妻子去日本探亲半年)还不到7个月,总觉得欠妻子的情太多太多。
渔业系师资力量青黄不接,急需他这样的骨干,对于他的到来,大家喜出望外。仅仅回国3个多月,他按时为本科生开出了“增殖资源学”课,至1990年上学期,又为研究生开出了“增殖资源学原理”课和本科生“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课,接着他又承担了两位研究生的论文课题。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从不叫苦,却一丝不苟,经常备课到深夜。
在日本他研究的是人工鱼礁课题,这一课题超出国内10至15年,投资多的科研项目在国内现阶段还无法开展,只有从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海珍品增殖入手,积累资金然后才能大规模研究。他改换研究课题,搞起海胆、鸟蛤等一般性研究项目。海大的老师评价说,王成海对事业的执著值得称赞,他为适应国内情况调整研究课题的举动,更叫人佩服。
过去搞海水底栖生物调查,学校都是雇人潜水。花钱不用说,取得的标本还不理想,也搞不清底栖生物分布密度和生存环境情况。他到海大后,一有空就拉上教研室的同志,到青岛太平角学校的基地去学潜水,把他可潜16至17米深的高超技能传授给大家。在调查中,为了摸清海中生物的生存环境,有时他一气潜水6个多小时;鸟贝人工繁殖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无原始资料,他一方面写信向日本专家请教,一方面设计方案自己搞,骑着自行车跑市场、找渔民,为寻找这种贝类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90年春,系里派他去海南,进行海水鱼虾类育苗试验研究。他一点条件不讲,在给学生讲完课后,只身踏上赤日炎炎的海南三亚,一干就是3个多月。在那里,他白天跑港口,爬沙滩,访问渔民,夜间观察幼苗的活动,工作相当艰苦。他取得了一批批第一手资料,很快就发表了《海南杜氏鰤鱼资源及开发利用》论文,关于这种资源还是在我国首次报道。该鱼经济价值极高,他的论文为今后开展杜氏鰤鱼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基础。
叶立勋和王成海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两人又都是系里的骨干力量。叶立勋从国外回来后,渔业资源系有一名教师正好要出国进修,专业英语课无人承担,他二话没说,挑起了捕捞和渔业资源两个专业的英语课。去年,他在承担海岛调查等的大量繁重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又给研究生开了一门72课时的新课“海洋生态学”。没有教材,他自己动手编。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堆堆外文资料,一有空就翻译几段,连暑假也不过,为系里的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叶立勋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外,还要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生写毕业论文,从调查、实验到写作,他都认真指导。他是教研室副主任,还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工会委员,他的社会工作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1990年,叶立勋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
繁忙的社会工作和教学任务,并未使叶立勋放弃科研工作。他把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尽快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他先后参加了“黄河口银鱼渔业资源调查”、“青岛海岛调查”、“山东海岛调查”等科研任务,并挤出时间整理国内外资料,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7篇论文,翻译海洋文字10余万字。他的论文《应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底栖有机废物对鳟鱼养殖的影响》,学术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国《海洋生物实验生态学》杂志转载了他的论文。他运用这一技术,正在与大连碧龙海珍品养殖公司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谁知,此项目还没进行完,他就离开了人世。……
叶立勋、王海成,这两位才华横溢、品格高尚的科学家,英年夭折,令人扼腕。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他们的品格及献身精神将成为一种力量,激励人们,融入千万青年人的血脉。(附图片)
叶立勋(左)王成海(右站者)在海边合影。
叶立勋(左一)、王成海(右一)同镆铘岛渔民合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