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华光灯泡厂转换机制后,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工人也转变了观念,他们体会到企业要兴旺就得——不端铁饭碗不吃大锅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6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光灯泡厂转换机制后,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工人也转变了观念,他们体会到企业要兴旺就得——
不端铁饭碗不吃大锅饭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
到过北京的人,大都不会忘记长安街夜晚那迷人的橙黄色灯光。可很少有人知道,照亮这条大街的是沈阳华光灯泡厂的产品高压钠灯。
作为全国光电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六七十年代他们先后研制成功高压汞灯、高压钠灯,获得过全国电光源第一块质量金牌。然而,到1990年这个厂亏损331万元,全厂7个生产车间6个亏损。其中生产日光灯的五车间是厂内第一亏损大户,1990年亏损259万元。
1991年4月,“华光”进行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定岗定员,优化组合;分配拉开档次,多劳多得;实行强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一套催人奋进的经营管理机制。五车间试点后头一个月,日光灯产量就达12.6万支,提高90%;产品综合合格率达70.7%,提高21%,材料成本下降。到1991年12月,比上年同期减亏142万元。
工人们从转换机制前后的对比中,深刻地感到:过去那样端着“铁饭碗”吃“大锅饭”,是企业亏损的原因,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
“今天才像主人样”
48岁的女工杨秀玲,是位朴实的东北妇女。她说:记者同志您可别见笑。过去说我是企业的主人,可我这主人就是不爱上这个班。你问我为什么?给你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五车间每天投料是8500支灯管皮,最后生产出的日光灯不足3000支,平均3支管皮才出1支灯管,其余是废品。可那时没人管,废就废了,反正每月就10元奖金,谁操那份心?自从去年4月实行定岗定责,产品合格率高低与每个人收入挂钩,大家的责任心都有了。有时,为挽救一支废品,大家在休息时间坐下来研究毛病出在哪儿。我现在是包装班班长,班里谁打坏一根管我都心疼。
常有人和我开玩笑:这车间怎么像是你家的。我也真觉得,今天,我才像个主人样了。
“我不再是酒徒”
机修工杨树栋说:去年车间管理严了,我感到很别扭。我这人有个毛病,上班时间也三天两头喝酒。
去年5月有一天,我中午一高兴多喝了两盅,那天正赶上机器出毛病,我怎么也没查出来,耽误了两小时生产。这若是在过去还不是小事一桩,可这回车间主任说啥也不放过,竟把我从岗上撤掉了。
这下我可急了,借着点酒劲我去找主任,理直气壮地问:“我是犯错误了咋的?要么是我技术不行?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去遛遛。看谁敢把我怎么着?”
车间主任说:“谁也没想把你怎么着,不说别的,你上班喝酒这一条就违反了车间制度,就有错。”
他这么一说,更气得我直想动手打人。一直闹到厂保卫处来人,我被罚了100元钱。
下岗以后,我在车间动力室干了4个月,这段时间我慢慢地想通了。过去哪像个工人的样,上班时间喝酒、下棋、打牌,天下哪个国家允许这样的干法?企业能不亏损吗?
过去是松松垮垮惯了,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现在是紧点,严点,有啥不好。就这样,一狠心,我把酒也戒了。后来主任看我想通了,变好了,还有点技术,就又把我“优”回来了。现在我对严格管理习惯了,工厂就得这么管。
“先进当得硬气”
31岁的生产能手张铁峰告诉记者:我进厂12年了,几乎年年都是厂里的先进。什么“先进生产者”、“节约能手”、“质量标兵”,荣誉称号一大堆。可我觉得什么时候也没有现在的先进当得硬气。
我一直在封口班,这道工序是生产日光灯的关键工序,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三伏天里,机台上喷出的火舌好像要把人烤干了,烤化了。说实在的,过去是谁当先进谁吃亏,现在可不一样,车间上岗靠竞争,分配比贡献,谁的技术高,谁的奖金系数就高;谁干得好,谁就多拿奖金。让人多干不白干,多苦多累也情愿。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