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阅读
  • 0回复

广播剧的新收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2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百花园

  广播剧的新收获
林克欢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石松杯”全国广播连续剧评奖活动已经揭晓,黑龙江、齐齐哈尔两家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录制的《紫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王庄故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郁达夫之死》等十四部广播连续剧分获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这是广播剧创作的新收获。
广播是以声音为语言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剧的局限性和可能性都表现在对声音即口语、人声、自然声响、音乐、噪音这一类特殊媒介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上。一切思想、审美的层面都必须透过声音的中介才能实现。
《紫藤》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六十年代初,一位工厂食堂的老师傅,同情一位外地来的姑娘,每天打饭都多给她半勺。为了报恩,姑娘嫁给了老师傅的儿子,一同到偏远的乡村。十年间没有哭过、笑过,生下一双女儿之后离开丈夫……
广播剧的独特之处,就在它能减弱、甚至消除内在与外在的对立。《紫藤》充分地发挥了广播剧的这一特长。全剧以水仙的视点,采用倒叙的方法,所有的情节都是水仙坐上南下去海南岛的列车、在思绪万端的情境下展开的回忆。于是,生活的外在舞台内化为人物的内在舞台,一切来自日常生活的外在现实都转化为人物个人的意识内容。车轮的轰响,“藤萝树,开紫花”的儿歌,乡村旷野的雁叫雷鸣,城市嘈杂的市声……都可以理解为人物的心声和记忆深处的乐谱。听众所听到的,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是对亲人也未必诉说的最深层的内心颤抖。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况味,这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思绪,使得一个平淡的故事,使得普通人平凡、琐碎的人生,融涵着丰富的社会意识内容和沉甸甸的历史,折射出时代大变动五光十色的光谱。
《王庄故事》是一出制作精巧的广播连续剧。编导者在真实的空间感和层次分明的声音空间调度中,平实厚重又情真意切地诉说着一个贫寒乡村的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在全剧中不断交叠出现的鸡鸣狗吠声、猪的哼哧声、蛐蛐声、昏鸦盘旋啼叫声、夜虫幽鸣声……时而单独浮现,时而作为人物对话的衬景,时而与农家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杂音混融在一起,加上院门的吱呀声、桌椅的碰撞声、孩子们顽皮而稚嫩的声音……交织成一部乡村小学繁富的声音交响,创造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描绘了人物动作的背景,营构了与乡村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乡村小学的教学氛围,使一位在贫寒、清苦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坚守了一生的小学教师王文英的形象,益发显得神圣和令人肃然起敬。以上这些,都很有新意。
在我们国家,广播仍然是极其重要的传播形式,广播剧因其通俗易懂和收听方便,至今仍拥有大量听众。但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广播剧制作日渐减少,对声音媒介材料的特性、艺术表现的潜力、广播剧的基础理论与美学原理,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待我们前去开发,填补空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