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粮价放开之后……——皖南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7
第2版(经济)
专栏:

  粮价放开之后……
——皖南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江夏何加正
他们为什么补齐了苗?
5月底,从农业大省安徽的省会合肥市出发,一路南行,特意留心路旁的农田。据一些新闻传媒的报道,安徽是粮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可我们所见却是——块块稻田栽得满满的,车窗外闪过一波波悦目的新绿。偶尔有一小片空水面,也是刚起过秧的秧田。情况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呢?
沿途采访,一路问去,答案大同小异:情况确有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国家政策指导加市场需求拉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国家公布了一系列粮食产销政策,在农村引起了很大反响。但相比之下,看涨的粮食行情对农民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从3、4月份开始,沿海的江、浙、闽、粤一带到此地买粮的人络绎不绝,粮价普遍高于去年同期,而且一手交钱,一手提货。巢湖、安庆等几个地区往年发愁销不出去的粮食库存都开始动销。不少农民就是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把准备抛荒的稻田补齐了苗。
据省农业银行介绍,不仅皖南,安徽其他一些地方的情形也大体如此。沿海地区为什么忽然转向内地粮产区购粮?其说不一,有的说是要补充库存,也有的说是因为汇率变动后,进口粮食不合算。不管怎么样,有人肯出好价钱买粮,对粮产区的农民总是福音。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虽难下定论,但粮产区农民开始接受市场的信号,并据此安排生产,此事蕴含的重要意义不可低估。
民间“游击队”活跃起来
车过肥西县上派镇,路两旁的小粮食加工厂多了起来。十来辆运粮的大卡车吸引我们走进不远处“富强米厂”的小院。这是一个三家合伙、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小加工厂。有两间房里整整齐齐码放着装满稻米的麻袋。这个厂的合伙人之一王大山告诉我们,这些米是准备运到广东去的。问起他们的经营情况,王大山很兴奋:“现在粮价放开,我们可以敞开干了,一年可以干到8个月,每月加工15万公斤稻。主要是为议购公司代加工,他们供原料,我们每公斤收4分钱加工费,把稻谷加工成大米,米糠加工成饲料。因为环节少、价格合理,货物出手快,我们只要有十多万元流动资金就够周转的了。”再问他今后有何打算,他坦言相告,1000公里范围以外的大批量运销,资金周转一次要半个月,他们没这个实力。他边说边感叹,作粮食生意,赚钱不多,可是稳当,他们这个厂一年能净赚2万多元。据说,这条公路6公里,就有35部稻谷加工机器。
与富强米厂相距不远,有一个挂着牌子的中心区国营粮站。走进铁栅栏门,可以看到高大、气派的仓库,院子里干干净净,不见忙碌的痕迹。粮站的杨副经理告诉我们,今年粮食行情不错,往年积压的库存几乎出空了,天一放晴,就要开秤收油菜籽。说起粮食市场的放开,这位副经理对过去“粮老大”的日子并无留恋,说是过去收得越多,亏得越多。但现在工作难度的确大了。威胁倒不是来自粮贩和个体加工户,他们在仓容、资金、技术等方面还不是对手,关键是自己还被捆着手脚,价格等很多方面不灵活,没有竞争力。再说粮站还有不少上缴任务及历史的包袱。如果能有更多自主权,真正放开经营,多搞些深加工,相信效益会好。
简短的交谈,却可以感觉到粮食部门的经营意识在苏醒。虽说个人的买卖与国家的买卖有许多不可比之处,但毕竟经营粮食不是只有亏损一条路,问题是多渠道经营后,各路高手绝不会在原地等着粮食部门转换机制,他们的羽翼正丰满起来。
有这样一个种粮户
在桐城县老梅乡,采访正赤着脚干活的青年农民朱建亭,小伙子不善言谈,但有问必答。这是一个典型的靠种地过生活的农家。夫妻二人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种4亩地,喂3头猪,粮食够吃,还能卖个800—1000公斤。
“种田还请人吗?”“不,请不起,我们5户合买了一头牛耕田。”“为什么不用拖拉机?”“地块太小转不开。要上公路跑运输,办各种手续很麻烦。”“如果别人有地转包,你还愿多种吗?”“不愿意,种粮不赚钱。去年卖粮得的300多元钱,开支都不一定够。”“那你为什么还要种田?”“挣点吃的呗,两个孩子上学,一学期要100多元钱,卖粮不够,还有猪和油菜籽,去年种了一亩西瓜,比粮食来钱。另外农闲时还作点小工。”“没试着作生意吗?”“没有本钱,再说生意也难作。”
到他家去看,房子还是10多年前盖的,脚下是泥地,四周是泥巴墙,一抬头竟然透过屋顶看见了蓝天。屋里桌椅、床铺都很简陋,除了一个落满灰尘的旧电扇,再没什么像样的家什。“你什么时候打算再盖房?”“10年以后吧,再盖这样几间房,得万把元。”“银行里有存款吗?”“没有,村里种田的都没有,有时候还需要临时向别人借几十块钱呢。”他告诉我们,村里以种粮为主的农户,情况都跟他差不多。
这就是粮产区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虽不愁温饱,但也没有余钱;尽管粮食不赚钱也还要种,因为没有别的门路;既不会轻易放弃土地,但也没有扩大规模或精心侍弄土地的积极性。如果在这样一个模式中循环往复,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恐怕都谈不到。
粮价的放开,意味着粮食——这一最大宗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我们从省里、县里到村里,走一路看一路,可以感觉到,从领导者、生产者到经营者,围绕粮食作选择和判断的依据,越来越偏重于市场。粮食市场正在发育之中,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已具雏形,农民、粮商、运输户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尽管目前粮食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甚至时有波动,就像水产品、畜产品、果菜等放开之初一样,但只要各方面能够更自觉、更成熟地研究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机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假以时日,粮食的生产和经营终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