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黄土高原治理研究获进展水土保持林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1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黄土高原治理研究获进展
水土保持林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本报讯防护林体系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的作用如何?日前通过鉴定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的研究”课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水土保持林体系生态环境效益的作用机理和相应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水土保持林的经济效益特征和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价值实现方式及计量方法,建立起反映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手段。这项“七五”重点科技攻关成果,标志着我国对水土保持林认识从定性阶段开始过程到定量监测、分析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六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孙立达、朱金兆教授带领二百多名科技人员以翔实的数据表明,我国用十五年时间在黄土高原建设起来的防护林体系,已经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试验证实,水土保持林体系减少径流泥沙、拦洪和消减洪峰作用十分显著。在一平方公里的无林地和一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七十七点一的小流域上作对比观测,每增加百分之一的森林覆盖率,每年可增加拦洪量一百二十九点四四立方米,消减洪峰量每秒四点九九七公升,每年减沙量四点八吨,无林小流域产沙量为有林小流域的三十三点四倍;在两块面积为十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分别为百分之四十八点四和百分之三十五点六的流域内作试验,当森林覆盖率由零增至百分之三十五点六时,每增加百分之一的森林覆盖率,每平方公里每年可增加拦洪量二百九十九点七二立方米,消减洪峰量每秒二点二公升,每年减沙量八点四一吨。
关于涵养水源试验,证实有林流域比无林流域涵养水源作用高百分之四点七九至百分之九点三三。降雨量越大,森林涵养水源作用越显著。当森林覆盖率由零增至百分之三十五点六时,每增加百分之一的森林覆盖率,每百平方米可增加拦蓄量零点五立方米。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极限值可达九十四点一七毫米至一百三十一点五四毫米。水土保持林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对调节区域温度、降低蒸发、延长无霜期和减少大风日数,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在黄土高原营造人工水土保持林需要遵循合理密度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其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人员明确提出,不宜把所有的水土保持林都作为用材林来经营,在这块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应该主要考虑发挥其生态功能。
据悉,这项研究首次把地块、流域、区域分成单元,建立了适合不同条件的多层次的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与预测指标体系,并应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同领域率先研制成功了评价预测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领导决策、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防护林营造工程等。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我国黄土高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综合开发治理、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而且对于正在实施的其它防护林体系工程有借鉴作用。(谢联辉铁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