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抢”人才还是“养”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7-23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抢”人才还是“养”人才
周锦尉
在上海近期开展的“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活动中,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抢人才还是养人才”,听来饶有兴味,在此想借题谈点看法。
不久前,我与上海一家大企业的厂长交谈,问及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他说是承担去海外开厂的专业人才。
确实,市场经济发展以后,谙熟这方面经营的各种人才越来越紧俏,即使是国有大企业,虽然有大学生分配的正规渠道与优先条件,也并没有觉得“人才济济”,而是“人才短缺”。不在分配“优惠圈”的乡镇企业更是人才奇缺了。于是,“抢到人才就是接到财神”的意识已被不少人接受。“抢”人才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概括起来无非是高薪聘用、住宅配置、家属安排,有的还授予高额奖金等等。那些不能把人才“全部”抢到手的企业,则以优厚待遇“占领”人才的业余时空。如此一来,有用人才的潜能发挥出来了,竞争机制被培育起来了,经济生活也变得活跃了。可是,“抢”来“抢”去,也会有消极面,人才管理与使用上未免有“无序”的现象出现。
“抢”说明什么?人才需求见旺。市场需求就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社会应尽快采取措施,“养”人才!浙江一家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的厂长说:现在的确需要人才,但不能单单去挖别人的,还是要靠自己去培养。他们花了大笔投资,送本地青年上北京的大学去深造。想来,在竞争激烈、讲求效益的年月,资金讲究投入产出,讲究“回报率”、“回报时间”,企业厂长能不从单位眼前利益出发,进行一笔五六年后才可能收益的人才资本投资,确实需要有点战略目光。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在评析日本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经济振兴时,总结发展的三个前提之一就是:“这些国家在教育和人才资本上作了大量的、不断的投资”。比如按人口平均计算,韩国是世界上拥有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日本企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职工学校,进行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一个观点:“在新的经济秩序中,那些在教育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在“抢”还是“养”的问题上,“抢”开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而我们的着力点得用在“养人才”上。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养”人才并不简单。我以为,“养”人才一是要给现有人才不断培训的机会,使之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进步的经济;二是要培育未来的人才。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孔子招门徒的年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各种专业人才,而且人才的知识积累量大、更新快,单是靠“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已不很适应。可以说,“养人才”也要构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体制;需要社会多种渠道筹集“养”人才的资金,开辟社会办学的各种场所;需要创造条件,加强各种职业培训。
如今,人们对“抢”人才已经有相当的热情了,是否还得大声疾呼:在“养”人才上,也要群策群力,多方集资,多换脑筋,形成一个以“养人才为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