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我想有个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0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西藏边防纪行

  “我想有个家”
本报记者涂晓东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6周年,本报开辟“西藏边防纪行”专栏,至今共发表11篇通讯,集中报道了西藏边防前线的官兵们爱边防、守边防的动人事迹。在专栏结束之时,我们谨向西藏军区、武警西藏边防局的官兵致以崇高敬意。我们还将继续报道西藏及全国其它边防官兵可歌可泣的事迹。
吴昌平今年35岁,1978年入伍,现任武警西藏边防局错那边防股教导员。他刚出生几个月,父亲便去世了,是母亲把他拉扯大的。入伍的头几年,虽然环境、生活很艰苦,但一想到千里之外的家和家中慈母,他心里就很踏实。那是一个随时都欢迎他归来的温暖的家。
1981年9月,母亲去世了。他回到老家料理完后事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以后探亲去哪儿,转业后又去哪儿呢?他的心里空荡荡的,深情地说:“我想有个家!”于是经人介绍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姑娘,半年多以后结了婚。他感到自己又是一个有家的人了。
妻子单位没有房子,带着两个孩子挤在娘家,家不像家。他拚命攒钱,1989年回家建房,由于地势不好,再加上连阴雨,房子建到一半便塌了。他咬咬牙,借了1.8万元,继续建;又一次被雨水冲毁,依然坚持建。今年3月,一家人终于住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里。讲到这儿,他的脸上露出了带有几许苦涩的笑。
在边防,像吴昌平这样的军人有很多。家,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根,是牵系风筝稳稳高飞而不致四处飘零的绵绵丝线。在谈到各自的家时,他们都一往情深。
他们的家大都远离边防,他们能与家人厮守的时间很短,因此便有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式的自慰,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式的缠绵。亲属、朋友劝他们:为了家,还是离开边防吧。这使他们左右两难。
家与边防,在他们的心口都占据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哪头都难以割舍,可又无法两全。最后,他们几乎选择了同一条路:暂时抛开家,全身心扑在边防上,在作出这一决定后,他们又几乎用同一句话安慰家人:等站完最后一班岗,就把自己全部交给家,再也不离开了!我问吴昌平准备什么时候转业回家?他说要看组织上的安排,如果需要的话,他就继续干下去。
他们非常清楚,选择了边防,便意味着放弃了许多机会,其中包括挑选终身伴侣的机会。
他们长年累月驻守边关,与外界接触很少,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更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格外珍惜建立起来的家庭,对家人爱得很专一、很执著。除了边防,家庭就是他们生命和灵魂的最重要寄托和奉献。
爱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两性间的爱,需要两心相近,两情相悦。然而山高路远鸿雁难渡,边防军人与家人特别是妻子之间要想达到相知、相和、相通,实在太难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封封离婚协议书飞到边关的悲剧,当听到离异的边防军人说,理解妻子的苦处,尊重她的决定,希望她能重新建立幸福家庭时,我们感到他们心滴血、肠寸断,欲哭无泪,欲哭无声。
我们在与边防军人接触的过程中,深深感到边防生活使他们都培养了非常强烈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人生信条、生活态度,不仅仅会体现在事业上,而且还会体现在家庭上,可以断言,当他们完成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回到家人身旁后,将成为一个难得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愿所有的边防军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