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奉献中创造光荣——大同市南郊区“发迹”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8-17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奉献中创造光荣
——大同市南郊区“发迹”探秘
本报记者王艾生
山西大同市南郊区,连续6年原煤生产突破1000万吨,雄踞全国百强产煤县(区)之首。煤炭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元,成为山西省经济实力雄厚的明星县(区)。
记者进入南郊区,只见绿荫成行,新房矗立,街市繁华。这里,既是乡村中的城市,也是城市中的乡村。
探寻南郊区“发迹”的奥秘,区委书记孙志安告诉记者,关键是比较好地处理了富国与富民,全局与局部,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
虽说挖一吨煤,只有二三元的利润,但全区从上到下形成的共识是:即使少赚点钱,也要把煤挖出来、运出去,为南方各省、市提供能源。
奉献全局,意味着牺牲局部利益。挖煤,首先导致矿区附近一些乡村土地大片塌陷。如口泉乡石宴庄、云冈乡荔子村等,都只好整村搬迁。挖煤使部分土地裂缝,加上近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每年征地,农民所依存的土地越来越少。
挖煤,同时造成水源流失。不少村庄原来的水井干枯了,不得不再打深井。尤其是40多个村完全断了人畜饮水水源后,区、乡政府为保煤炭生产这个大局,坚持用汽车每天定时向缺水村送水。
南郊区与全国最大的大同矿务局接连,又与大同市城区交错相间,承担着为10万矿工和百万市民生产供应蔬菜副食的任务。可这儿地处塞外,无霜期短,种菜难度大,得利少。区委、区政府同农民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先后建起10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每年为矿工和市民提供蔬菜和肉、禽、蛋、奶等两亿公斤以上。
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虽说赚钱不多,但支援了矿区,支援了城市,反过来也支援了自己。正如一些农民所说:“国家建设没这么快,我们挖的煤也卖不了。国富才能民强啊!”
年产1200万吨原煤,为南郊区积累了资金,造就了人才,走出了路子。煤炭这个龙头产业,带动一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乡镇企业相继创建开业。记者走访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北村乡。乡党委书记任树梁到任不到半年,率领乡党委和乡政府一班人,内引外联,进北京,上太原,跑内蒙古,下武汉,先后创办荞麦加工厂、花岗岩板材厂、云丰铸造厂等12个企业。已投产的8个厂子,安排农村剩余劳力数千名。
如今,星罗棋布在这个区的17840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万余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7%。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就有30多家。
乐于奉献的南郊人,把热能输送给国家,把困难留给了自己。挖煤挖空了地下,地面水与地下水之间形成“断层”,连栽的树也很难成活。区领导率领干部群众挑水上山栽树,改善生态环境。他们在平川广植树、“四旁”搞绿化,农田实现林网化,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8%,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区)。
近6年来,南郊区累计向国家提供优质煤炭7000多万吨,带动郊区经济全面振兴。去年,城关、马军营、鸦儿崖等8个乡镇,农村社会总产值均达亿元;五爱、新华等23个村,社会总产值都在4万元以上。全区投资3000多万元,使190个村庄全部通了柏油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县(区)级机构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原区级机关共1000多名工作人员,现精简为550人。离开机关的干部,绝大多数比较满意。
今年上半年,南郊区煤炭生产、农村总收入和完成税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7%、65.9%和9.6%。这强劲的发展势头,都源于全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致富主要靠集体企业。现在这里的乡村企业正推行股份制改造。全区已有67家这类企业,农民入股资金达1100万元。这给南郊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