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农民增收——“高效农业”的标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01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民增收——“高效农业”的标志
周述荣
我们江西宜春地区注重农业的“最佳选择”,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这是农村经济能够得到较快发展的关键。
1992年,我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达到109.7亿元,有6个县市跨入全省十强行列。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元,全区已有38个村提前达到小康收入标准。今年全区人均纯收入奋力奔100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力破100亿元大关。
我们地区之所以具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主要得益于农业的高效。从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看,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7.33亿元,乡镇工业产值为46.27亿元,两项合计103.6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7.97%,也就是说,宜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农业,“高效农业”是立区之本。
农民人均纯收入冠全省各县市的上高县,就是靠对农业的最佳选择富起来的典型。这个县明确提出“千元田,千元园、千元塘、千元栏”的构想,即按照1亩田、1亩果园、1亩水塘、1栏猪分别收入上1000元的目标,调整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当时许多人不相信,如今已在上高不少地方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一个县范围内,农业高产优质高效能达到这个水平是少见的。
我们在有意识地抓多种经营上规模的同时,选择了农业工业化之路。目前,全区形成了“栽桑—蚕茧—织绸”;“种棉—纺纱—织布—印染”;“笋—笋罐头—方便笋”;“毛竹—竹筷—竹凉席—竹制品”;“养猪—加工—销售”等10条龙的高效农业体系。从乡镇村看,靠农业工业化致富的更是不胜枚举。江南最大的水煮笋罐头出口基地——铜鼓排埠乡,累计为国家创外汇1200万美元。该乡仅人工笋用林开发一项,年人均增收310元,亩产笋由自然竹林的15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
我区选择“高效农业”上下同心,但是没有放松粮食生产。全区去年人均占有粮食618.5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63.75%。我们的方针是“死一块,活一块”,即定死一批土地保粮食,放开其余的土地来赚钱,让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拿赚了的钱再用来增加农业的投入。
我区搞农业能“最佳选择”,实现最佳效益,首先是抓住了三次重要的机遇。一是高度重视了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全省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到目前为止,吸收农村劳力51.7万人,占劳力总数28.63%,年创利税达2.71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果业,开辟了25万亩果园,奠定了果业在宜春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三是“贸工农”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龙头组织生产。
其次是咬定农业这个基础不放松。我们地区“农建”不断升温加热,标准越来越高。从改造低产田到改造中产田,现在是建设吨粮田;从小打小闹,水利设施的修修补补,到大面积高标准整治农田排灌系统,实现林网、道路配套建设等等。全区近3年自身投入“农建”的资金达2.8亿元。
再次是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更广泛参与流通,实现产品增值。我区农村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现有农村集贸市场429个,年集贸成交额12.2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公司+工厂+农户”的产销组织,实行农产品深购远销,架起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的桥梁,以减少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增加农业收入。还有是加快集镇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创办二、三产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到了活水源头的宜春人民,农业大发展的趋势还在后头。
(作者为中共江西宜春地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