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文如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9-16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如其人
吴泰昌
我与彭龄应该算是老朋友了。1955年我们同期进入北京大学。虽然他学的是阿拉伯语,我学的是中国文学。但由于某种机缘,我们相识并逐渐熟悉起来。
北大出版的校刊,大约五八年,正式有了个名叫“红湖”的副刊,我的同班同学谢冕负责编了一段,不久我便接替了他。一编就是几年。当时这张副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理科同学的诗歌、散文,有些作者后来成了我国文坛上知名或很知名的作家。彭龄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的记忆里,他当年笔力是用在写诗上。短短的几行情诗。章谊是他的同班同学,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他俩在校就培育了爱情,否则当时我在编发他的诗稿时会留心哪些是他奉献给章谊的。
由于他毕业后带有神秘色彩地从事了职业外交官生涯,转换了好几个国家,他长期生活在异邦,我们见面的机会自然减少,少到每次每人的相遇,印象是极为深刻的。
近几年我们联系上了,虽然他还在国外。每当他回国休假,总得畅叙一两次。谈些什么呢?除了他那颇有传奇性的所见所闻,最多的是关于散文写作。他似乎写作兴趣从诗歌转向了散文,他知道我对散文酷爱,也在不间断地写。
他喜爱散文,我猜想可能与其父曹靖华老师有关。曹老的文学贡献,除译著外,我以为就在散文领域。彭龄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位小说家或传记文学家。他的经历本身,不需要多少幻想虚构,就是极新颖的故事、情节,且别说他勤于读书,收集资料的习惯。海湾战争期间他作为中国驻伊拉克的武官,始终就在巴格达。战争爆发时,他才与章谊离开巴格达,章谊绕道去了埃及,他只身飞回北京。战争停火的第二天,他又即刻奉命飞回巴格达。我曾经听过他谈起当时全球性的这个热门话题,他谈得很有节制,很冷静。我看准了我这位好友不是编造的料子,成不了大特写、大纪实作者队伍中的一员。他写过有关海湾战争的作品,全是散文,而且是在热点不成为热点时陆续发表出版的。
我读了他不少散文,情感诚挚,文笔质朴。人们常爱引用“文如其人”这句名言。我也常常把自己阅读作品的感觉同该作品作者给我留下的感觉联系起来理解“文如其人”这句名言,我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就比上大学时要丰富复杂得多,有时我觉得这个概括很准确、深刻,有时我觉得又未必。但不管理解如何,“文如其人”这句话我以为用在彭龄的作品和文品上还是贴切的。他的散文写得认真,流畅,假如少一点拘谨,更洒脱些多好,我想。
又快一年没见到他和章谊了。我们相互在惦念中。不久前曾接到他的信,他也许现在已转战到古国埃及。记得在巴格达被围困的艰难日子里,他曾给我写过一封长长的信,他在信中谈到了“围城”,我明白他不是在谈论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但我始终感觉而且相信彭龄在苦心地构思一部自传性或带自传成分的力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