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愿圣城升起和平瑞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2
第6版(国际)
专栏:耶路撒冷通讯

  愿圣城升起和平瑞霭
本报记者 刘水明
以色列总理拉宾于10月6日在开罗会晤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前夕,记者从埃及飞赴以色列采访。一路上,许多旅伴都在议论,希望以巴两位领导人的“第二次握手”能带来好消息。
飞机从开罗起飞后,不到一小时便抵达以色列最大的航空港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步出机场,时值午夜,记者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举世闻名的圣城耶路撒冷。说来也巧,一位名叫艾菲·卡兹姆的以色列人也要回耶路撒冷,于是我们一同乘车。卡兹姆先生是一位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法西斯希特勒的血腥屠杀和残酷迫害,他的亲戚中有人从欧洲流落中国,并受到中国人的善待。由于有这个背景,我们的心一下子贴近了。卡兹姆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一种特殊的友好感情。他说他读过一些关于中国的英文书籍,知道孔夫子、鲁迅、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对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也有了解,因此很想去中国看看。
卡兹姆先生支持中东的和平进程,他赞扬拉宾总理具有勇气、长远眼光和务实精神,与阿拉法特握手言和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汽车减速驶入耶路撒冷市区。望着车窗外跌宕起伏的山丘、灿若繁星的灯火和灰色肃穆的石城,卡兹姆先生告诉记者,在同属闪米特语系的希伯莱文和阿拉伯文中,“耶路”意为“基石”或“城市”,“撒冷”意为“和平”或“平安”,所以耶路撒冷的确切含义应是“和平之城”。然而,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之城”却鲜见和平,有的只是刀光剑影和痛苦劫难。由于它同时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三大世界性宗教的一个圣地,又是古代西亚的交通要津,多少世纪以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宗教为了它,一次又一次地征战厮杀、纷争不已。直到现在,耶路撒冷问题仍是阿以冲突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以巴相互承认的原则声明和加沙—杰里科临时自治协定签订后,耶路撒冷的紧张气氛有了缓和。用卡兹姆先生的话说,和平已成了多数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共识。为证实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卡兹姆先生建议记者多找几位阿拉伯人聊聊。
第二天下午,记者参观完犹太教的“哭墙”、伊斯兰教的圣石金顶殿和阿克萨清真寺,在旧城高墙下一块石墩上,与家住耶路撒冷东区的巴勒斯坦青年法里斯·穆罕默德和哈里斯·阿明促膝长谈。19岁的穆罕默德和20岁的阿明显得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得多,他们毫不掩饰地自称都是擅长扔石块的好手,为此两人都曾进过以色列的班房。阿明的头部还挨过警察的棍棒。谈到以巴相互承认和自治协议,他们表示举双手赞成,并说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和平。他们总结出来的教训是:以色列人的枪棒和巴勒斯坦人的石块最终解决不了问题。
拉宾总理和阿拉法特主席在开罗会晤取得的积极成果之一,就是以色列原则同意在近期释放一大批巴勒斯坦人。10月7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和平团体联合举行了从耶路撒冷到纳布卢斯的和平进军,并在纳布卢斯的凯麦尔·琼布拉图女子高中学校的操场上集会。记者自始至终目睹了这一盛况,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参加和平进军和集会的约有3000名巴勒斯坦人,此外还有近百名以色列人,其中有两位以色列青年是坐着轮椅来的。参加和平进军和集会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分别举着用阿文和希伯莱文写的相同内容的标语,肩并肩地走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振臂高喊着相同内容的口号,用慷慨激昂的声调发表着基调一致的演说,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如同一支庄严而又铿锵有力的和平进行曲,在耶路撒冷和纳布卢斯的上空久久回荡……
(本报耶路撒冷10月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