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裴国昌与楹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2
第11版(文化)
专栏:

楹联是根据我国方块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对偶、押韵、讲究平仄及各种修辞方法,又利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请看:
裴国昌与楹联
□本报记者孙健
每天,当古城金陵还在酣梦中,秦淮河畔那座小阁楼的灯已经亮了。裴国昌先生习惯于凌晨4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就这样,他送走了一个个春天,迎来了一个个秋天,呕心沥血,编辑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大型楹联文学丛书,为发掘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楹联又称对联、门联、春联、对子、楹帖等,是我国辉煌的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从形成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它是根据我国方块汉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对偶、押韵、讲究平仄及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一说起楹联,裴国昌先生就精神抖擞,话语滔滔不绝。不过,他说,自古以来,这种深受文人和民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却未得到应有的文学地位,至今没有一部文学史书写它几笔。
如何全面系统地将我国这门优秀的文学体裁传播下去,发扬光大?从1983年起,裴国昌先生分别在无锡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开设楹联文学讲座;于1987年出版了《中国楹联学》一书,将楹联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并进行科学的论述,引起了教育、文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近年来,他又对楹联作系统研究,探其规律,分门别类编纂成书出版。我国的名山大川、旅游胜地、寺院庙观、亭台楼阁,无不用楹联装点,民间喜庆寿丧,迎宾送友,也常用楹联。但楹联文学史料非常分散,特别是名胜楹联,它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这些建筑物,由于历史的沧桑和天灾人祸的无情破坏,很多珍贵的楹联资料已散失。要把祖国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以10万计的名胜楹联和亿万群众记忆中、笔记中、书画作品中的楹联作品搜集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门别类,标点注释,出书成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啊。裴先生仅抄录楹联的大小笔记本堆起来就有半人高。他出差外地从不逛商店,再忙也得抽空去当地的图书馆,寻觅他所需要的“珍珠”。有时信函约稿不来,他还专程去外地登门求助。若干年来,单是花的邮费和旅费,有据可查的就有一万多元,而且全是自费。就这样,由裴国昌任主编、徐伟法任副主编的《中国楹联大辞典》问世了,辞典收集楹联近10万副、250多万字。它集名家之长、百科之众,从浩如烟海的楹联资料中,选其精华,取其特长,使之成为一部楹联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史与资料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 
1984年以来,裴先生已陆续出版了《楹联学概论》、《江苏名胜楹联》、《三百六十行对联选注》、《中国楹联学》、《中国楹联大辞典》、《中国风俗楹联辞典》、《中国艺术楹联辞典》、《中国春联大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辞典》、《中国社交楹联辞典》等共10部11本巨著,约1200万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