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山西重视农科教结合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全省农民文化学校达2万余所,科技示范户达16万余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西重视农科教结合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全省农民文化学校达2万余所,科技示范户达16万余户
本报讯 记者王艾生报道:山西省重视和推动科学技术、教育和农业生产的结合,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山西农村70%以上是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慢,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低。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90%以上的县(市、区)制订出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方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县、乡、村办的农民文化学校27623所,在校人数达164万余人。全省青壮年文盲已降为3.72%。同时还通过短训班、农技校、农业中学和农村职业中学,举办2万余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受培训人数380万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推广骨干。投资6000多万元,在全省的111个农业县(区、市)都搞了农技推广中心的建设,乡和村都建立农技服务组织,配备农民技术员4万余人,形成了县、乡、村农技推广与服务网络。还涌现出16万余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山西农科教相结合的一个特点是,紧紧抓住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山西农科院、山西大学等50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每年有1万余名科技人员、专家深入农村,已推广科技成果100多项,深受农民欢迎。在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种子包衣、覆盖保墒等实用技术推广方面,每年都扩大几百万亩。阳泉市农村已同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860人,引进科技项目3380个,发展各类新产品140多种,这些产品当年实现产值8亿元。
电子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大库,指导盂县磁性材料厂完成了“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研制与生产,销往美、日、德等国家,创外汇240万美元。晋城市通过人大立法,政府统筹,层层建立责任制,保障科教农相结合方案的实施。他们已同20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效果很好。山西农大副校长李连昌,多年带领学生深入吕梁山区,研究推广红枣丰产和贮藏加工技术,共培养农民红枣技术人才近万名,有力地促进了吕梁地区的红枣生产。这个地区的红枣产量由1000万公斤提高到6000万公斤。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晋谷一号”,已在阳泉、吕梁等11个地(市)的60多个县(区)推广,推广面积98.8万亩,预计可增收5928万余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