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八龙八虎”闯富路——从信阳农村看贫困地区干农业能不能致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5
第1版(要闻)
专栏:

  “八龙八虎”闯富路
——从信阳农村看贫困地区干农业能不能致富
本报记者 李德民
编者按:贫困地区干农业能不能致富?河南信阳地区“八龙八虎”闯富路,是一个很好的回答。这个回答给人以启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率先进行改革的农村,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农村已经不能满足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得的成就,农村改革要不断有新的措施出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问题,再上新台阶。
河南信阳是个贫困地区,有700万人,800万亩耕地,以农业为主。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干农业能不能致富?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当地同志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说:那要看怎么干。
  “肚子”和“票子”
9月初,信阳街头的大米0.84元一公斤。卖米的农民用自行车驮着米袋子沿街叫卖,直送到居民家门口。记者问:“你家的米够吃吗?”答:“不够吃谁还有米卖!”又问:“用钱宽裕吗?”答:“宽裕谁还来卖米?”
“肚子”吃饱了,“票子”不够用,这是信阳农民的基本状况。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6元。虽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很不容易。10年前,这个在革命战争年代有100多万人参战、30多万人牺牲的老苏区,尚有54.8万户、257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全区所辖九县一市,有7个县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贫困县。
地委书记董雷在地头同一位承包三亩地的农民攀谈。三亩地,一亩种菜,一年收入1000元;两亩种粮,一年才收入几百元。书记问农民:“要是三亩都种菜,不就收入3000元了吗?”农民说:“这个帐我也会算,但谁都要吃饭,农民怎能不种粮?”书记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地委还反复强调要完成国家规定的粮、棉种植计划。那三亩地是不可能全种菜的。农民识大体、顾大局,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农业,不能只靠农民的政治觉悟,必须使农民既吃饱“肚子”,又多挣“票子”。
  “公司加农户”
并不是说信阳人没有市场经济意识,他们早就提出:“什么好卖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可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信阳农民,在市场经济这个五光十色的“大观园”里,有点像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好卖、什么赚钱。前几年,一听说种红麻好卖,就大种红麻,一听说养长毛兔赚钱,就大养长毛兔。结果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出现了令人痛心的烧红麻、摔兔子事件。
市场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领导农业,不能只对农民说:“你们走向市场吧!”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一步一步领着农民走向市场,教农民学会运用市场。1986年以来,信阳地区开始探索“公司加农户”的改革之路。就是以各种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公司为龙头,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公司和农村千家万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是承包制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
信阳的同志指着自产的烤鸭问记者:“比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如何?”这盘烤鸭鲜、嫩,瘦肉多。他们介绍:这是从英国引进的优良品种樱桃谷鸭,38天就能长到2.6公斤。除了引进鸭种,还引进养鸭、加工鸭、销售鸭制品的一整套设备,以及技术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同时接通了国内外市场,形成樱桃谷鸭产供销一条龙。农户负责养鸭,公司负责提供一系列社会化服务。该地区仅淮滨、潢川两县,就饲养300万只,一年有万吨产品外销。
淮河岸边的固始县三河尖乡,是个重灾区。他们变“对抗农业”为“适应农业”、“商品农业”,在河滩里种冲不走、淹不死的庄稼——柳树。采柳条,搞柳编。一亩河滩地的柳条值1000元。可是,编了卖给谁?编什么才能卖大钱?过去农民两眼一抹黑。自从三河尖柳编总公司成立以后,市场问题解决了,制品远销日本、美国。三河尖从事柳编的农户有1.2万人,年收入300多万元。
这种“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把信阳地区40多万农户引向国内外市场,平均每户一年增收300多元。
  “放龙入海,养虎深山”
要致富,靠支柱。信阳地区农业生产的支柱,首先还是粮食。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他们从来没敢放松过粮食生产,光是优质品种杂交水稻,就种了300多万亩。问题在于,700万人种800万亩地,即使亩产吨粮,还是不能解决“票子”问题。在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信阳地区发挥本地优势,建立新的支柱。这就是他们近几年来开展的“放龙入海,养虎深山”的“龙虎”项目。
已经形成“气候”、很有竞争力的“八龙”,要尽快投向市场。这“八龙”,一是茶叶,二是茧丝绸,三是鸡鸭鹅,四是鱼,五是黄牛生猪,六是板栗,七是粮油加工,八是棉麻。留有后劲、蓄势待发的“八虎”,一是花卉,二是银杏,三是柳编,四是元鱼,五是食用菌,六是大蒜,七是中药材,八是莲籽。“八龙八虎”,龙腾虎跃,使农村经济充满活力。
这“八龙八虎”,过去信阳也有,只不过少一些,小一些,只被农民当作身边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茶叶,堪与西湖龙井媲美的上等毛尖,粗放种植,粗放加工,破麻袋装着、旧报纸包着摆在街头卖。好大个的板栗运不出去,生虫、发霉,烂在山坡上。元鱼出没于塘边、田埂,被农民随脚踢开。现在这些“东西”都作为“龙虎”项目的主角,身价倍增,走向市场。改革使信阳人变得精明了,也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