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悦性情 启心智——读《漫说文化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0-15
第8版(书评)
专栏:品书录

  悦性情 启心智
——读《漫说文化丛书》
白烨
这些年,迫于时间和精力的局促,读什么书是愈来愈挑剔了。最愿读的,是那种选题轻松、形式活跃而又内涵丰厚、饶有余味的书。近读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等合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漫说文化丛书》10种,便很对胃口,获益也颇多。
丛书所列选的作者,多属现当代文坛的文化名人和文学大师,像鲁迅、茅盾、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文集和专集里都曾见到过。但是,“丛书”的编选者变换一种角度和方式,把它们分别编入《男男女女》、《父父子子》、《佛佛道道》、《生生死死》、《神神鬼鬼》、《闲情乐事》、《世故人情》、《说东道西》、《乡风市声》、《读书读书》这样的专集里,人们就相应地换了一副眼光去看他们,大师们也似乎比往常更平易近人了。
像《男男女女》一书,我们即可由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聂绀弩、张爱玲等人的议论文字,从多种角度领略到20世纪初叶体现于妇女问题的人的觉醒;又可从郁达夫、何其芳、陆蠡、孙犁等人的抒情文章中,感受到不同的初恋与婚姻所包裹着的同一的至情至性。《父父子子》的集子,有不少散文题同而意别,读起来倒也相映成趣。如丰子恺的《儿女》在与真朴、活跃的儿女的比较中,时时反观自己的“谨惕 ”与“穷屈”;而朱自清的《儿女》则在忆念自己抚育孩子先前不得法后来又顾不上的经过中,真诚地自责与自悔。集中还有一组“谢本师”的文章特别有趣。章太炎先生因不满于恩师俞曲园晚年的“蔽遮”“虏恶”,毅然作“谢本师”文,“谢”了俞曲园。而后来,他又因晚年参加了“孙联帅”的投壶盛典,被弟子周作人认为“将四十余年所主张的光复大义抛诸脑后”;因之,周作人愤然作“谢本师”一文又“谢”了章太炎。这两桩事件引发了散文家秦牧的感慨,他又以“谢本师”为题,提出了警惕“悲哀的宿命论循环论思想”“发酵”的问题。这些文章在其思想性与论辩证之中,显然还兼具着史料性和文献性。其它如充满着民俗意味的《乡风市声》,折射着世情演变的《世故人情》等,都在“文”的风采中显示出“史”的韵味,个体的审美情趣与时代的文化纪实互得益彰。
对于今天的文化人来说,读《说东道西》和《读书读书》两集,可能会有特别的兴味。《说东道西》收集的梁启超、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陈源等人的文章,纵论中外文化内涵上的区别又畅谈东西文明方法上差异,最鲜明不过地表现了“五四”时期的文化开放精神,那种流贯于不同人文章中的世界意识、独立精神和平等态度,体现于不同表述中的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外来文明的包容,今天读来仍不乏豁人耳目之感。《读书读书》在“读书”的总题目下,收入了一代文化巨人们谈书论书的各类文章,他们当年有感而发的读书体会,读来常令人有同感同悟之共鸣。像鲁迅的《随便翻翻》,讲读书之法在于“多翻”和“比较”,借此“识得真金”和“医治受骗”;周作人在《闭户读书论》里论到读书之道在于“故纸”与“活人”相对照,使“死书”变“活书”,从而“得道”与“养生”。还有一些名家寥寥数语的读书感言,完全可以当作读书箴言来对待。如叶灵凤的“不要买那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老舍的不必读“广告与威风都很大”的一类书;林语堂的“读一部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志》、《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周作人的“无论禁的是哪一种的什么书,总是最愚劣的办法”等等。这些饱含着经验之谈的文章,悦人性情,又启人心智,而集中读来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漫说文化丛书》选题设计卓富个性特色,它将严肃、高雅的内容裹以世俗、通俗的包装,使高档次、雅品位的美文得以进入流行的行列,实在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编辑运作。另外,就全套书在作家作品的搜求、遴选上看,有不少属于富于独到的文史眼光的“发掘”与“发现”,这也是不熟稔现代文学和文化的人所难以办到的。说实话,现在的图书市场繁荣昌盛得令人眼花缭乱,但你“随便翻翻”,便觉得那与文学、文化和学术的繁荣似乎并不沾边。有鉴于此,我特别看重和欣赏《漫说文化丛书》一类书,并希望这种有分量、有特色的图书能切实多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