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我们有条件继续走在前头——福建晋江市市长何锦龙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1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们有条件继续走在前头
  ——福建晋江市市长何锦龙一席谈
本报记者江世杰
“如果把每一亿元财政收入当作一个台阶,那我们登第一个台阶用了40年(1949—1989),登第二个台阶缩短到3年(1990—1992)。今年,晋江财政收入将从去年的2.2亿元上升到3亿元以上,也就是说,登上第三个台阶将只用一年。”
金秋10月,福建晋江市市长何锦龙,随泉州市侨乡商品展销洽谈会来到北京。借此机会,记者与他就“晋江速度”作了一次专题交谈。
他说:“如果从另一个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看,我们晋江也是‘火箭升空——越来越快’:1949—1979年,年平均递增8%;改革开放以后,‘六五’期间年均递增18%,‘七五’期间年均递增24%,‘八五’头两年递增35%。今年1—9月,工业总产值增长90%,财政收入增长38.4%……”
晋江的高速度是怎样取得的?
“概括说,是我们做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与晋江本地优势相结合。”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市有旅外侨胞、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114万人,祖籍晋江的台湾同胞110万人。但是到改革之初,晋江还是一个靠吃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穷县。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晋江领导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了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是大刀阔斧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集资兴办乡镇企业。迄今,全市乡镇企业已近万家,农民收入的75%和国家财政收入的73%以上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安排了全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还接纳了全国21个省、区的21万劳工。二是以侨资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今年8月底,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1358家。
记者想到有些地方,经济发展总是时冷时热,便问道:近年来的风风雨雨,对晋江的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就没产生过不良影响?
何市长摇了摇头说:“晋江的历届领导班子认定,加快发展生产力才是关键的关键,中心的中心,大家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特别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80年代初,县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识到联户集资办企业是个新生事物,就形成正式文件予以提倡,还允许股金分红、雇工生产。我们还比较早地做到了放开价格、放活流通、放权基层。企业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就不以行政手段去管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这样,就腾出手来抓能源、交通、通讯和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这既体现了政府职能在认真转变,又为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要保持政策不摇来摆去,有时是很不容易的!”记者感慨地插话。
何市长若有所思地停顿片刻,又说:“晋江经济与全国经济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某些问题。我们对问题的态度是:既不等闲视之,也不惊慌失措;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例如,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我们就‘小转变,逐步来’,看准了‘切一刀’,绝不搞‘一刀切’……因为搞好了小调整,所以避免了大折腾,出现了别人小干我大上,别人滑坡我增长的态势。党的十四大后,我们调整了‘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可有人又嫌我们指标太高了,速度太快了。”
何锦龙提高声调说:前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说: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发展才是硬道理”,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极大历史责任感,努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他还说:“凡是有条件能快的就快一些发展”。这话确实说到我们心里了。我们觉得,晋江就有条件搞得更快些,对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晋江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头”的任务,有把握和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