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秋雨霏霏雨花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01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雨霏霏雨花台
孙维熙
沿霏霏秋雨洗涤过的甬道上山,迎面是一座群英屹立的花岗岩巨雕,由党的领导者、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等九位烈士的形象组成,高达十余米。仰望着这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心中不觉涌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雨花台,多么动人的名字啊!相传六朝梁武帝时有位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他的诚意感动了冥冥中的上苍,一时彩霞凝止,落花如雨,从此这一带山丘即得了雨花台这么含义隽永的名字。可是在1000余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风雨如晦,大雾弥天,尽管善良的先人顶礼膜拜,苦苦祈祷,雨花台上从未出现过祥云呈瑞,天女散花的场面;人们迎来的是,阵阵腥风血雨,雨花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剧。
雨花台东北部的山麓上,有一处围墙环护、石狮守卫的石碑,刻着“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业,多次拒绝金兀术的诱降,铁骨铮铮,宁死不屈,在这里被剖心殉难,他的坟墓一直是后人瞻仰的古迹。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燕王草诏,宁为玉碎,不求瓦全,在此遭受诛灭九族的酷刑,他的墓地至今古柏森森。太平军曾在这儿与江北大营的清军多次交战,曾国藩一度攻占雨花台,直逼天京,忠王李秀成与之进行了一年多的浴血争夺,当年战壕的遗迹仍依稀可辨。为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起义军曾凭借雨花台与城内的清军殊死拚搏,现在山上还保存着阵亡将士的两座人马冢。倒袁护法战争中,蔡锷将军的义军在这儿与袁世凯的顽军激战月余。抗日战争初期爱国将士曾据守西炮台迎击敌寇,雨花台是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雨花台,俯瞰大江东去,历尽沧桑风雨,不愧为凛然正气的化身、民族气节的英魂、中国人民的象征。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雨花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峦,它是由长江冲积而来的雨花石堆成的。千秋万代,不知经历过多少曲折与磨难,才形成了这种小巧玲珑、五彩斑驳的雨花石。它光泽晶莹,色彩鲜艳,常使游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许多慕名而来的远方客人或国际友人都愿亲手捡拾一些,赠送朋友或留作纪念。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常到雨花台来凭吊革命烈士,他把捡拾的雨花石放在中共代表团的桌子上,分赠将要奔赴疆场的革命战士,这是多么寓意深长的珍贵礼品啊!
为了求得祖国的彻底解放、洗掉母亲身上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雨花台的山石草木,凝结着多少共产党人的碧血!那五彩缤纷的雨花石不就是先烈的精灵吗?它们诞生在神州的峰峦上,历尽长江大浪的陶冶,最后长眠在母亲的怀抱里……那一颗颗晶莹的雨花石越来越明亮了,仿佛是古人用过的青铜宝镜,借着雨水的闪光,我仿佛朦朦胧胧地看到了邓中夏烈士的遗影、罗登贤烈士的英姿、恽代英烈士的面容……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间,共有十万革命志士在这儿为国捐躯,舍身就义,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至今雨花台的山峦林莽间好像仍然回荡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壮烈余音。
如今,这儿早已修建成一个美丽如画的花园,松柏苍郁,桃柳成林,即使在秋雨淅沥的日子里,也有许多远方客人专程前来凭吊,如果先烈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