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黄龙”白鹅向天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1-25
第2版(经济)
专栏:一件一件为农民办实事

  “黄龙”白鹅向天歌
本报记者汪波
蓝天、绿草、清波、白鹅。昔日的古城黄龙府今朝更好看:250万只大鹅曲颈向天歌,20万农户走了养鹅致富之路。
黄龙府即是现在的农安县城,位于吉林省的中部,这里有40万亩草地、44万亩水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大鹅生产的自然优势。生活在这里的农户也有着传统的养鹅习惯和经验。
“你看那座大瓦房,那是农民赵喜林的家。以前他家很穷,自从做大鹅生意以来,盖了房买了大摩托,银行存款少说也有十几万。”农安县万金塔乡党委书记董奇,站在天鹅宾馆窗前,遥指对面笑开颜。
1985年,万金塔乡的农民看到一则收鹅毛的广告。
鹅毛能卖钱?有人不信,有人说:“走,试试去。”于是,农民们背着自家的鹅毛来到哈尔滨。
万金塔的鹅毛以绒长、蓬松度高、保暖性强等特点,一下子吸引住了客户,他们随即赶到万金塔乡,到各家各户收鹅毛。每0.5公斤1.8元收的鹅毛,转手就卖到9元—13元。
看着白花花的鹅毛转眼之间变成一张张钞票,农民们惊叹道:“他们收毛卖钱,我们自己为什么不收呢。”也在转眼间,万金塔乡出现了自己的鹅毛商。外地商加本地商,整个万金塔沸腾了。一些贩毛商贩干脆就睡在了鹅毛堆上。乡政府因势利导,腾出一个停产的木工厂作为交易市场,可仍然满足不了需要。
鹅毛销势看好,县政府和乡政府果断决策,投资99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羽绒交易专业市场——万金塔乡羽绒市场。市场占地2万平方米,设有交易大厅、羽绒库房、宾馆、饭店、浴室等配套设施,当地邮局还特为市场开辟了鹅毛专邮业务。如今,前来交易的客户每天有好几百人,最多时有数千人,日交易额达20余万元。全农安县的鹅毛都到这来卖,全国有16个省市的鹅毛商不停地奔到万金塔乡。鹅毛交易改变了农民的旧观念,农民们懂市场,看市场了。
“以前万金塔乡是穷乡,总有一些穷困户经常蹲在乡政府要补助。现在,家家户户都去蹲市场了。农闲时,全乡有6000多人搞鹅毛贩运,1991年全乡养大鹅7万只,今年已达十多万只。”乡党委书记侃侃说大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鹅、鹅、鹅,黄龙府大地白银落。农安县出现了养鹅热。伴随着养鹅的高涨,农安县相继办起了三家羽绒加工厂,年可加工、分离羽绒1000吨;成立了年产7万件羽绒制品的凯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县里还投资180多万元,新上一大型屠宰线,形成年处理大鹅110万只的生产能力;并同上海、广州等地签订了购货合同,部分白条鹅还向国外出口。目前,农安县的养鹅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
规模加工的扩大,更加激起了农民饲养大鹅的积极性。1992年,全县大鹅的存栏数突破了250万只,鹅加工系列产值突破3500万元。
为提高农民养鹅的积极性,县政府与农民签订收购大鹅的经济合同,实行保护价收鹅,解除养鹅户的后顾之忧。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养鹅工作会议,为全县农民打保票:如果大鹅卖不出去,就赶到县委大院来。
“鹅蛋、鹅毛、鹅白条,养一只鹅就可获纯利10元。全县去年仅养鹅一项就获利3000万元。鹅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崔立群副县长如是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