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阅读
  • 0回复

从一台节目说到雅俗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1-1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短讯征文

  从一台节目说到雅俗观
李下
杭州曲艺团搞了一台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剧目“滑稽爆炸音乐会”,连续三年巡演十一个省市,演出一千二百多场,观众逾一百万人次,创收入一百五十多万元。可对它的评价却极为悬殊。有人说,主题好,娱乐性强,老百姓爱看,但有人说“品位不高”,“太俗”。
关于雅和俗的讨论,已闹了多年,可惜的是,二者冰炭不能同炉,意见难以沟通,像唱《三岔口》似的,大家在黑暗中摸来摸去,真正交锋并不多。
一般人都知道,“雅”是个好词儿,表示的是“标准、正规、美好、大方”,什么“雅言”啊,“雅观”啊,全是阳春白雪啦。“俗”呢?那就惨了点:说的是“大众化的、最通俗的、习见的”,有时简直就是“趣味不高”、“令人讨厌”的了。文化自然也有雅俗之分。但雅俗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兼顾,而且二者不断运动,沟通,还相互转化。
对同一台节目,“雅人”“俗人”的评价差别这么大,有沟通的必要。沟通应有渠道,即共同的出发点和大致接近的尺度。譬如说:
其一,对基本国情的估计应该一致。目下,中国“俗人”是多数(其实,“俗人”永远是多数),“雅人”是少数。只有二者同心协力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雅的使命,就是用文化艺术的好作品把人们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提高上去。
其二,提高“俗人”审美层次的工作,要从现实的俗的基础上做起。一桶水要从地面上提高,而不是从空中提高。一辆车去牵引另一辆车,必须扯出钢丝绳拴住后边的车,才能奏效。雅如果不考虑观众现有的接受水准,不考虑他们的喜闻乐见,提高还是空话。就说“插科打诨”吧,真要把一百多万普通观众给逗乐了,你的幽默题材和手法档次太高了不行。因为幽默的前提是要让人看懂,还要让人看出毛病,他才能自以为优越地大笑起来。当然,这里说的俗,还是指通俗。如果是迁就、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噱头,就应该批评。
其三,要清醒地看到文化将大规模地进入市场的趋势和潮流。可以设想,除了一些文化设施和极少数阳春白雪的艺术需要国家出钱养起来以外,绝大部分文化事业、文艺表演团体,雅的也罢,俗的也罢,都将被推向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杭州曲艺团就会如鱼得水,孤芳自赏的贵族化艺术就会更加冷清,直至散伙。被养起来的雅艺术团体干什么呢?也要为“俗人”服务。如果每台戏总是七八个观众看,那么,不管导演和演员多么可怜,也还是要挥泪斩马谡。艺术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的就势不两立么?不是的,杭州曲艺团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河北省大厂县评剧团和宁夏话剧团的经验也早已作出了证明。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