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来自肝炎病房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1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来自肝炎病房的报告
高姗
这也是国情
1963年,美国学者布卢姆伯格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时,偶然发现了某种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便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7年后,人们又发现了这种病毒的完整颗粒,这就是乙型肝炎病毒。布卢姆伯格当年大概没有想到,在远隔重洋的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即所谓“澳抗阳性”的人数,远远超过欧洲。
乙型肝炎只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31万人发病,至今还令国人心有余悸。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在我国均已发生。针对我们的这一特殊国情,卫生部决定从去年开始给全体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争取使这个年龄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从10%降至1%。这样,就有可能经过两代人或三代人的努力,基本征服乙型肝炎。
作为“乙肝大国”的中国,在新生代中普及乙肝疫苗,势必改写世界传染病学的“地形图”。这无疑是一项可与三峡工程相媲美的福荫子孙的伟业。
肝病治疗前景看好
甲肝和戊肝一般不会演变为慢性。麻烦在于乙肝和丙肝,有可能转成慢性和重症,患者和家属心理压力较大。
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授姚桢在《寄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文中解释说:有不小一部分感染者一生中根本不发病,只不过是所谓“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发病后转成慢性活动型肝炎的只是少数。由慢性肝炎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情况更不是普遍的,而是可以阻断的。在目前不易使“澳抗阳性”真正转阴的情况下,争取不发病,或者虽轻微发病而迅速康复,无复发,e抗体形成(表明病毒停止复制),不失为具有预防意义的良策。
苏北老中医郑振声总结出一个规律:肝病患者中,早发现、早治疗、早保健的一般都能痊愈,至少病情长期稳定;真正被耽误的都是发现得太晚而自己又不重视的。
科学家秦大河参加过南极探险,别人都以为他身体特别棒。其实,他早在70年代就患有早期慢性肝硬化。他的秘诀就是注意饮食、休息和锻炼。
302医院的罗进华主任讲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肝炎研究,国外的同行很羡慕我们。他们很难凑齐两位数以上的病例,而在我们这里各型肝炎俯拾即是。治疗像乙肝这样的慢性病,本是中医的强项;中西医结合,肝炎治疗的前景广阔。
同一片阳光
肝炎困扰我们的另一个问题是它的传染性。姚桢教授认为:病毒携带者不能充当献血员,不宜从事饮食服务、托幼和牙医、助产等工作。但是,不必草木皆兵。无论携带者本人还是周围人众,都不要形成顾虑乃至恐慌。除非肝功能异常或伴出血症状,携带者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洗浴、谈话以及饮食等均毋须隔离。特别不要盲目扩大职业回避的范围。
实际上,不少专家对单纯“澳抗阳性”有无传染性已经产生了疑问。一般认为,“澳抗阳性”者如果其e抗原或DNA多聚酶也呈阳性,就表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果其e抗原阴性而e抗体阳性,就说明他虽是“澳抗阳性”但无传染性,或者传染性很小。
然而,歧视病毒携带者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廊坊某科研单位一名新分来的女大学生乙肝病愈出院后,就被宣布除名。解放军302医院主治军医赵敏感慨地说:在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方法能够直接杀死肝炎病毒的情况下,心理治疗至为重要。为什么知识分子得了肝炎恢复得慢?就因为他们想得太多。所在单位和周围人众再也不能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了。
病毒携带者不是“二等公民”。上帝珍爱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片绿叶,洒下同一片阳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