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德国人作起京剧来——观《夜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德国人作起京剧来
——观《夜莺》
永永
一日,我学生时代的老师约我一起去看戏。对于戏剧,我一向是没兴趣的,尤其是京剧。记得七八年前,我丈夫嫌业余生活过于单调,买了两张长安大戏院《白蛇传》的票子,要我去看戏。那天,坐进戏院没多久,也就刚刚辨清谁是许仙,谁为白蛇,我的眼皮就开始打架,再不久,我便在激越、铿锵的锣鼓和喝彩声中睡着了。一觉醒来,台上出现了个和尚,知是法海已出场,戏接近尾声了。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至今历历在目。
大概是前年吧,1991年,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一个世界上著名的歌剧院来北京演出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示纪念。《费》剧的演出地点是建筑在北京十条立交桥路口“芦笙”型现代化大楼底层。我和我的丈夫也来了。为了吸取当年看戏大失风度的教训,我暗自叮嘱自己,千万别睡着了。演出开始了,费加罗和苏姗娜开始拖着长声大段铺陈。当然,用的是西洋语。伴奏的音乐非常有气势和宏亮。开始,我对于这种氛围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尽管台上唱的什么我一句也听不懂,可我在听,在看。这次,先睡着的不是我,而是平日夜晚最来神的我的丈夫。但过了不一会儿,我也用手托着腮,假作闭目聆听的样子睡去了。剧间休息,我们醒来,决定到门口去透透风。自此,我再也没有去看戏。
这次是陪同老师一起去看一个德国人创作的京剧。临出发我忧心忡忡,唯恐自己睡着。幸好,老师说:看吧,不好就回来。戏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夜莺》改编的,情节很简单,一个国王得到外国人贡献的一本书,书上说有一种鸟叫夜莺,此鸟唱歌极好听。国王想得到夜莺,命侍卫(太监)在宫内宫外搜寻,结果没找到。一个村姑揭榜,说知晓夜莺的所在。国王命她捉来,她说只能到山里去看。国王历尽艰辛找到夜莺,听了夜莺歌声,感动得落下眼泪,夜莺也感于知音之情,随国王回了宫。夜莺入宫后,批评国王不理朝政只管自己享受,渐渐失宠于国王。有人献国王一机器夜莺,这夜莺只会唱人们编给它的赞美词,国王听了很满足。有了机器夜莺,国王忘记了真的夜莺,真夜莺趁机回了山林。很快,机器夜莺坏了。国王因此感悟到还是真夜莺好,他思念成疾。真夜莺从山林中赶到皇宫驱走了缠住国王的判官和小鬼,国王复活了。国王非常想让夜莺日日陪伴他,但最终还是放夜莺回山林了。戏看完了,我没睡着。戏间又笑又鼓掌。我还看见,左左右右的外国人,也借着字幕上的英文不断地笑,不断地鼓掌。
本来用西洋字写的故事非要改成中文,本来属于中国的曲子非要由外国人来谱写,演员的脸谱、行头、扮相、唱腔是中国传统的,乐器、音乐、舞蹈、念白也是传统的,只有故事是丹麦人安徒生的,作曲是德国人贡德曼的。还在戏进行当中,我就想起丰子恺老先生一小段杂感来:中国画描物向来不重形似,西洋画向来重形似;但近来西洋画描物也不重形似了。……中国画向来重线条,西洋画向来不重线条;但近来西洋画也重线条了。……中国画笔法向来单纯,西洋画笔法向来复杂;但近来西洋画笔法也单纯了。……自文艺复兴至今的西洋画的变迁,可说是一步一步地向中国画接近……。真是的呢,丰老先生说的西洋人接近中国艺术,年轻的德国人贡德曼可算是又一例证。细想起来,中国人也有不少接近西洋人之处呢。丰老先生本人就画过石膏素描,之后以为那种依样画葫芦有诸多不足之处,因之改画了那种源于西洋,却东方味十足的漫画。想到此,我向我的老师要来说明书,看到那上边赫然印着两个字:融合。人类文明要向高级发展的,西方人可受到东方人的启示,东方人也可受到西方人的启示。比如贡德曼感慨京剧音乐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感动得花费十年功夫创作出第一部由外国人写的京剧。先前看过的《白蛇传》过于传统,《费》剧又过于西洋。此次的《夜莺》有传统有西洋,更融汇各家之长和时代气息,所以像我这样众多的业余的偶观戏者没睡着。或许可以说融合得适当,就是向高级迈进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