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开拓者的足迹——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在改革中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拓者的足迹
——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在改革中前进
本报记者曹照琴汤李梁
“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的这一论述,使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的1500多名职工深受鼓舞。1988年以来,他们正是按着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乘风破浪,闯出了一条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这个昔日靠国家拨款过日子的研究所,如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92年,全院产值达1.6亿元,实现利润2500万元。他们的经验受到了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的高度重视。该院院长于常友也因此成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实业家之一。
新坐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就是诸事物重新定位的过程。
1984年,国家改革科技拨款制度。生存危机把自动化院推下了商品经济的大海。和全国其它4000多家科研院所一样,该院开始实施课题承包制。科技人员纷纷走出高楼大厦,到生产实践中去找课题。
应该说,这是促进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可喜一步。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各课题组竞相搞“短平快”项目,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无人也无力承担,其结果是科研工作越来越偏离以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只能到一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找米下锅”。
曾经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的科研主力军,亟需寻找新的坐标。
1988年,于常友就任自动化院院长。他认为,如果国家大批骨干院所都不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那么,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自动化院必须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于常友向全院发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新机制
科研院所要在主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运行机制。仅仅依靠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是很不够的。纵观世界上有名的电气公司,如西门子公司,不仅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能力,而且能够把科研成果直接变成合格产品和工程承包能力。
改革,要善于借鉴资本主义经验。一个宏伟的构想终于在于常友的脑海里形成:“走科技产业化道路,成为中国的西门子公司!”
向着主战场,自动化院的改革全面展开:机构体制一体化,业务结构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
如同改变分子结构,石墨可以变为坚硬的金刚石,一体化改革优化了院内各种资源的组合,形成了整体优势,大大提高了面向经济建设的能力。产业化建设随之进行。5年中,形成了以“三电”产品为核心的硬件产业,开发了7类自动化工程的系统成套技术,并对这些软件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调试,形成了自动化工程技术的软件产业。
这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形成,使该院具备了工程总承包和技术总负责的能力。1988年,于常友获悉鞍钢要上一个大型工程,立即组织人马前往游说,愣是从外商手里抢走一个可控硅装置项目,并很快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晶闸管,为国家节省了近百万美元的外汇。紧接着,他们又完成了重钢、唐钢、宝钢、鸡西等自动化工程项目,每一项都100%的成功。
近5年,该院共获国家和部级科研成果44项;“六五”和“七五”期间取得的86项重大科研成果全部得以推广应用;完成10多项自动化成套技术;开发并生产了40多种为自动化工程配套的新产品;完成一批样板工程。
再跨越
成绩面前,于常友没有满足。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试图实现新的跨越。
他注意到,形成跟踪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是我们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但经过一体化和产业化改革的研究单位仍嫌势单力薄,必须另辟新路。
他设想,一方面对竞争中的科研院所进行优化组合,组建一批以优秀科研院所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科技产业集团;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财力,择优支持,并逐步使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争取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最近,一个由冶金部自动化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组成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已正式宣告成立。“集团化是必然趋势。”于常友说。他们已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个四阶段理论,即开发性院所的科技体制改革依次要经过课题承包、一体化、产业化和集团化四个阶段。
每一步改革,都将使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