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阅读
  • 0回复

逆境识诚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1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逆境识诚臣
段君毅王从吾郭月斋高克亭景晓村何郝炬李广文
1991年10月,老战友王卓如同志溘然长逝,至今一年多了。我们曾共事多年,相知较深。他在任何困难和逆境中对党忠贞不渝、肩危负重、竭诚奉献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卓如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蹈险历危,经严峻考验而百折不挠。年仅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和王从吾、刘汉生等在当地建立党组织,创办农民夜校、农民协会、穷人会,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带领抢秋和暴动,亲自和敌人刀枪相见,多次遇险。1929年和1931年,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
1942年,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蚕食下,大部地区变成了游击区,形势极其严峻。此前,冀鲁豫区党委曾先后派出王育民、杨靖远等领导干部支援边区,均牺牲在中途或战斗中。在这种情况下,卓如见危受命,赴边区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他2月份从冀南启程,在敌人的扫荡和封锁中辗转游击,奔波5个多月才到达边区。他和原在那里的周贯五、李启华等领导同志一起,坚决执行刘少奇同志和115师的指示,实行“敌进我进”、“加强政治攻势”、“开展隐蔽分散游击战争”的斗争方针,将部分主力转移到清河区,其余组成小部队坚持原地分散活动;地方工作人员军事化;健全了区党委领导班子。他直接领导武装斗争,对干部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开展敌工和除奸工作,在敌区和接敌区建立抗日的两面政权,扩大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到1943年上半年,边区形势渐趋稳定,开始向有利方面转化。这时,身为军区司令员的邢仁甫,拉帮结派,搞独立王国,进行反党叛国的阴谋活动,把上级派来的卓如和红军干部黄骅副司令视为严重障碍,竭力孤立和排挤他们,直至指使其亲信刺杀了黄骅,并利用他控制着的边区唯一的电台,向上级谎报情况,诬蔑卓如是“托匪”,贼喊捉贼地说卓如杀害了黄骅等等。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卓如和其他领导同志紧密团结,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力挽狂澜,挫败了叛徒的诱捕阴谋,使边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1944年初,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后,卓如任区党委副书记,主管地方工作。土改开始后,他根据区党委的决定,派出了土改工作团,到惠民县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区展开。他深入各地委、县委检查指导工作,殚精竭虑,昼夜操劳。亲自起草文件、作报告、写社论、发表文章,号召“大胆放手发动群众”、“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各地组织了1.5万多名干部深入农村搞土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渤海区90%以上的村,按中央“五四”指示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土改任务。但康生在1947年下半年渤海区土改整党会议上,全盘否定了渤海区土改,说山东和渤海区的土改是“富农路线”。改组了区党委,撤销了区党委主要领导人的职务,卓如降职使用。这时,国民党军队正对山东实行重点进攻。华东局、华东军区后勤机关、鲁中、鲁南战区的部分干部、群众、家属40多万人,转移到渤海区黄河以北各县来,财粮供应顿时紧张。卓如不计较个人的委屈,顾全大局,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在华东局直接领导下,根据区党委统一部署,组织力量,集中全区的财力物力进行安排,保证了华东领导机关和外区转移来人员的后勤供应。卓如同志正直无私,坦诚待人,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50年代后期,他在担任山东省常务副省长期间,深知本省的财经实力,对一些超出实际可能的“跃进”指标,对修建高标准的楼堂馆所持不同意见。他说:“谁出主意谁拿钱”,“整个财政就像一杯水,有多喝的就得有少喝的”,“吃饭穿衣量家当,过日子要量入为出”,“要坚持一支笔批款权,不能凭长官意志滥批财务”。这些意见,无疑都是正确的、正常的工作范围内的事。但在整风补课中,被指责为“搞独立王国”、“两本帐,和省委不一心”、“一杯水主义”、“一支笔主义”等罪名,定为“反党集团头子”、“右派分子”。1958年10月被下放到博山电机厂任副厂长。卓如对这种错误处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然表示,“服从组织决定,保留个人意见”。他没有颓丧,没有消沉,立即到岗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主动到最脏最累的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很快熟悉了全厂5000多种材料的名称和用途。不分上下班和节假日,深入各科室、车间,亲自抓计划、调度和供销。厂里原材料紧缺,濒临停工待料,他就当采购员,到上海、广东、湖南,通过各方面的关系搞来大批紧俏材料,保证了厂内正常生产。他不能参加党的会议,看不到党内文件,就主动向党员厂长请示、汇报工作,靠《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来领会中央精神。对他的“认真”和“痴情”,有人费解。他解释说:“曲折是暂时的,是个别人的事。要相信党,相信群众。职务丢了,实事求是不能丢;党员丢了,党性不能丢;工资降了,干劲不能降。”他的表现,全厂上下,无不感佩。厂党委和淄博市委认真研究后决定,让他重新入党。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十分难能可贵!1962年,卓如的冤案得以平反,并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到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含冤12年之久,对党却始终坚贞不移;坚持原则,对林彪、“四人帮”强加于他和许多老同志的种种诬陷,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978年,卓如同志被彻底平反,重新回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岗位上,为推动供销社的改革、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农村商品流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2年,他退居二线后,仍然关心着供销社的体制改革,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到病倒之前,还亲赴四川视察工作,就如何深化供销社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灼见。“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卓如是经得起逆境考验的好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