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积非成是杂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1
第2版(经济)
专栏:换脑筋话题(二十)

  积非成是杂说
夏珺
在不久前的一期《正大综艺》节目中,主持人赵忠祥在介绍盖克和盖丽丽两位特邀嘉宾时说:盖,作为姓,应该读gě。赵忠祥是按照字典上的正音读的。不料,却引起两位盖姓女士的一致反对,她俩都说自己姓gài,不姓gě,还以老家的人、老一辈人都这么读作为佐证。究竟孰是孰非?笔者以为,字典上的注音是有语源学根据的,之所以发生连盖姓人自己也不读gě,而随大流读gài的怪事,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以讹传讹,积非成是的缘故。
生活中类似这样积非成是的事并不罕见,古今中外皆有之。譬如,我们熟知的成语“每况愈下”,源出《庄子·知北游》,本作“每下愈况”,原意是“越往下越明显”。不知从何时起被写成了“每况愈下”,意思也有所转变,一直沿用至今,而原本正宗的“每下愈况”却少为人知了。还有,“印地安人”这个名字也是误传,始作俑者就是发现新大陆的那个哥伦布先生。当年,哥氏行至南美洲大陆,误以为是到了印度,便把美洲最古老的红种人称为“印第安”,谬种流传至今,早已积非成是了。
我们搞了40多年社会主义,由于种种原因,也干了一些积非成是的傻事,把一些并非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来坚持,同时也把一些并非资本主义“专利”的事物慷慨地送给了资本主义。比如计划经济,在前几十年中,我们一直把它奉若神明,当作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来认识,而把市场经济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近年来,我们才放眼重新审视这个积几十年之“非”而成的“是”,终于绕出误区,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并非划分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调节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同手段,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东西我们还不熟悉,而计划经济搞了几十年,许多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小平同志提出了“换脑筋”的课题。然而,习惯势力是相当顽固的,“换脑筋”决不像换一条领带那样简单。搞市场经济,当遇到一时把握不准的问题时,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顽固的旧观念会自觉不自觉地跳将出来,左右你的判断,支配你的行动。
“换脑筋”,需要勇气。必须真正解放思想,敢于重新审视、清理我们的是非观念,看看哪些属于积非成是,哪些属于似是而非。只有不怕“忍痛割爱”,不怕否定自己,敢于把被扭曲了的是非校正过来,敢于把被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才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有些昨天的“非”,正是今日的“是”,而昨日的“是”,也许是今天的“非”。
姓氏不过是人的代号,读了别字也不会影响他(她)的健康,这类积非成是现象改不改,不必过于较真。国家的经济体制问题却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命运,是非“整明白”不可的,注意这类积非成是的现象,有利于我们换脑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