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一个没有起示范作用的地方国营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7-02
第2版()
专栏:

一个没有起示范作用的地方国营农场
晓角
四川省金堂县农场,是在一九五一年建立的。全场六十九个职工,经营着七百八十七亩田地。二年来,它不但没有起应有的示范作用,而且亏本一亿一千零十四万多元。附近的农民一谈起它来就说:
“我们跟农场学习就要饿饭啦!”
金堂县农场的领导干部,对于当前国家举办农场的目的是认识不清的。他们根本不注意对农民进行增产示范和繁殖优良品种,而把农场当做单纯营利的场所。一九五一年,在离该场四里路远有一块五亩多的山田,本来宜于作为粮食作物的示范田,但他们嫌路远,把它出租了。烤烟本来不是当地生长的作物;只是因为它的价钱高,他们就不顾有没有技术条件,更不顾对农民有没有示范意义,就将场内应该播种粮食的六亩五分多田,栽上了烤烟。他们听说糖的价钱高,就又特地从五百里以外的地方去买回了八千斤甘蔗种来种植。单这一趟运费就用去了二百一十多万元。到了九月份,他们为了赢利,又以四百多万元买了一部板车,配上场内的牲畜,专门到公路上去替客商运货赚钱。结果,不但亏了本,而且使农民发生了一个错觉:国家办农场就只是为了赚钱。有些农民看到农场的职工就问:“你们又赚多少了?”
全场职工是缺乏生产经验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但农场的领导干部却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盘算营利上面,并不注意带领大家认真地进行学习和改进耕作技术。
去年春天,工人已经到田里播种棉花了,干部才拿着报纸到地边对大家念“棉花要怎样种”。农场的许多技术措施都落在农民的后面。比如绣水乡邬纪发互助组的水稻,去年每亩已经密植到七千多穴,而农场的只植到六千多穴;三星乡杨代才互助组的棉花,去年已经密植到一千八百多株,农场的才植到一千株;农民们已经普遍的在棉田里进行中耕锄草了,农场有五分棉花地草长得看不见棉棵;防旱治虫运动已在农民群众中展开了,农场才动手。去年播种冬小麦时,人民政府号召选用优良品种,农场却用了各种混杂的品种,长起来以后麦棵参差不齐。在产量方面,农场有很多作物也远远比不上当地农民的。去年邬纪发互助组水稻每亩平均收到七百十二斤八两,农场的才收到五百四十二斤;杨代才互助组的棉花每亩平均收籽棉六十七斤五两,农场的才收到四十二斤七两;龙威乡劳动模范张生玉的果树每株收到二百斤,农场的每株才收到四十斤。全场去年种的三十一亩九分冬小麦,产量算是较高的,平均每亩收麦四百一十多斤。可是,因为盲目的追求增产,不计成本,每亩田的肥料、人工、牛工等成本费共花了三十九万八千四百多元,而收下的麦子只值二十八万七千元。这样,虽然增产了,还亏本三百五十多万元。
这个农场因为在生产中不能起示范作用,也就丧失了它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今年植棉时,龙威乡领导干部发动全乡农民到农场去“观摩”,等了大半天,只到了七、八个人。农民们反映:有什么看头!农场的生产,我们早就看实在了。
这个农场的领导干部,对职工的政治教育也是很差的,全场职工既不了解地方国营农场的性质、任务,更不了解自己是农场的主人。许多人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去年春天收割葫豆时,当时是多雨季节,工人懒洋洋地在田里“磨洋工”,听说吃饭就走了,使三十亩田的五千八百多斤葫豆遭到了雨淋,收割入仓后,又没有人把它翻晒,结果就有百分之八十霉坏了。去年订冬小麦增产计划时,场长不作调查研究,也不和工人讨论,就提出每亩施基肥一万斤左右,工人们有实际经验,知道场里的土质比较肥沃,一再提出“用不着那样多肥料”,而场长始终没有接受这一意见。结果,小麦因为施肥过多,发生倒伏现象,受到了损失,在农民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