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要着力于新旧体制的转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2
第5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着力于新旧体制的转轨
臧志风
我国改革发展到今天,新旧体制并存摩擦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促进体制转轨。其主要标志是: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经济主体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基本形成由市场供求竞争决定价格的机制;财政金融约束硬化;国家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一般不直接干预。目前当务之急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落实《条例》规定的企业各项权利。国有企业经过几年改革,活力有所增强,但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其效益低下,竞争乏力,发展缓慢的问题还未根本扭转。据统计,今年一月全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其中乡镇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增长幅度较大,但国有企业下降。这一现象令人忧虑,长此下去国有企业萎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难以建立和完善。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困难在于,经营好的企业政府不肯放,经营差的企业要靠政府补贴生存,不愿离去。这个矛盾的主导方面在政府。目前创办第三产业、组建企业集团中出现的一些翻牌公司,就是突出的表现。改革中的政府部门,具有二重身份,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显然,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组织,改革是不能成功的,而政府部门作为改革的对象,它的阻碍作用也是明显的。为了变阻力为动力,除了企业以《条例》为依据从外部去推动,创造一个浓厚的改革舆论环境外,还要靠政府部门自我革命。在这个问题上,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自身的重大历史责任,作为领导改革的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律己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个体和私营经济。非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它是在市场中产生和发展的。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既是对国有企业的挑战,也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了市场条件。今后不仅在经济落后地区要鼓励和放手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即使在发达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要充分看到,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且对改革中不可避免的成本支出可以起补偿作用。如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过程中的财产流失,效益不高,甚至减产;由于物价上升对居民带来的物质损失等等。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国家花一分钱,却发展了生产,搞活了流通,增加了供给,繁荣了市场,扩大了财政来源,增加了劳动者个人收入。这就从各个方面为改革提供了财力、物资支援,从而保证我国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大大减少了社会震荡。这是我国十几年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一,有必要进一步总结,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加大发展非国有经济的步伐。
无论是进一步放开价格,实行双轨并拢,还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确产权关系,都离不开财政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过去,我们往往把明确产权关系看成是微观经济问题,这当然是对的,通过股份制改造,明确企业的法人产权地位,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但是,我国原有体制的产权模糊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微观上,也表现在宏观财政、信贷及二者的关系上,税前还贷,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无抵押无风险的信用贷款等等,都是产权模糊混乱的表现。目前,既有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也有国家通过财政和信贷资金渠道向企业不适当输血的问题。企业要真正进入市场,财政、信贷这两口大锅不能再敞开来吃了。要选择时机,采取适当步骤,下决心断奶,否则企业是很难进入市场独立生存的。当然,这样做,有些企业就活不成了。但总起来看,以少数企业倒闭换来多数企业的活力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着力创造一个好的体制,那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社会组织软件系统,有了这个软件系统,才能创造出高速高效发展经济的科学技术、设备等硬件系统来。
 (作者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