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阅读
  • 0回复

重负和“地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1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负和“地情”
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蒋亚平
土地使用制度由以前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逐步改变为现在的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土地市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结下的最沉甸的果实之一。这一变革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另一方面,与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相比,刚有雏形的土地市场显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土地市场不仅是一个极为广阔、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这种特殊,不仅因为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既是资金和物质投入的承受者,又可作为资本投入。还因为在我国,土地有不同于别国的资源禀赋和资产禀赋,也即不同的“地情”。
具体地讲,我国的土地市场的这种特殊地情,可以概括为“四大一少”。
一少是指土地资源少。
看总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耕地总面积占7%,分列世界的第三和第四,真正是“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更少,仅为1/4。“地大物博”变成了“地少物稀”。
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可以再生产,资金可以钱生钱。土地却一寸也多长不出,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硬约束”。
“四大”是说社会需求大,对外开放程度大,国有土地资产大,体制转轨落差大。
我国目前不仅正处于人口膨胀期,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无论是吃饭、穿衣、住房,还是盖工厂、建学校、修马路、建设城市,都需要大量土地。我国从1986年到1993年,共净减少耕地约3500万亩,每年平均净减450万亩。这种状况,除了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建设用地需求增长是一客观原因。
由于全部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若进入市场,也必须征用为国有后再由政府出让。这样,由国家掌握的国有土地资产量就非常大。如果按比例算,肯定是世界上国有土地资产最多的国家。截至199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累计约为3万亿元左右。而据有关专家3年前估计,我国的国有土地资产就达15万亿元之巨。如果算近几年的增值,这个数又可以增加近一倍。这笔由国家掌握的巨大资产,格外为人们所注目。
对我国土地感兴趣的还有海外资本。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外资进入中国,稀缺而价格相对低廉的土地,便成了最受欢迎的交换物。
同时,由于我国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在市场的催化下,土地正处于一个急剧升值期,因此更成为许多海外投资者青睐的对象。1992年到1993年大量外资涌进国内房地产市场,钟情于旧城改造和成片开发,便是这种冲动的第一次浪潮。
土地资源少,土地资产大,国内加快建设,国外大规模投资,我国土地承载的压力就特别大,这就需要特别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
这恰恰是问题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轨时期,新体制和旧体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土地市场上表现突出。全国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88年才起步,土地市场在1992年以后才渐有规模。由于人员有限,机构不全,体制不顺,法规不细,经验不多,分工不明等种种原因,使当前的土地市场显得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管理上的缝隙、漏洞还有不少。因此新兴的土地市场就很难平静了。
国有土地资产大,产权改革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有些单位只想从土地利益中得一份,抓一把;建设用地量大,上下关系不顺,用地计划便成了“摆设”;想多吸引外资,有些地区又自觉不自觉地拿外商最欢迎的土地去交换。
这一切,都增加了管理土地资源的难度,造成土地资产流失,加剧了土地市场上的种种混乱。
面临着这种“地情”,我们既然已下定决心坚持改革,发展土地市场,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对土地市场实行严格科学的统一管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