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珞巴新村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4-05-02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珞巴新村访问记
从西藏米林县城出发,汽车沿着雅鲁藏布江西行,穿过深山峡谷和一片片密林,记者来到一座险峰下面。只见一幢幢崭新的平房和两旁的杨树,整齐地排列成行;清清的山泉从村中淙淙流过,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珞巴新村。
新村里住着米林县南易公社三队的16户珞巴族人家。1977年米林县委和当地人民解放军,为了改变这个原来名叫穷林村的破旧低矮的住房条件,帮助珞巴族兄弟开始建设新村。1980年元旦,16户珞巴族社员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房间里上有天花板,下有木板地,玻璃窗子,宽敞明亮。
记者不论走到谁家,好客的珞巴族农牧民都热情地以酥油茶和青稞酒招待。每当他们谈起今天的幸福生活,眼里都噙着泪花,自然倾诉起苦难的过去。党支部书记次仁介绍说,在旧社会,珞巴族农牧民哪有什么家啊!在深山老林里,夏天,大树下就是栖息的地方;冬天靠着一棵大树盖一些树枝就算安了家。长期过着“野人”般的游猎生活。那时珞巴族被人瞧不起,在米林县城东边有棵直径为二米的大杨树,那是不许珞巴族穿过的“禁止通行碑”;雅鲁藏布江中的江心小岛,是珞巴族农牧民的“禁闭所”。今天,党和人民政府把珞巴族当亲人,处处优待照顾,使珞巴族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现在,全村实行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粮食实现自给有余,结束了靠国家救济的历史。家家的牛羊肉吃不完。去年全村社员仅竹编、加工木板等副业,人均收入达150元。
记者欣喜地看到,全村许多人家有缝纫机和“知识匣子”——收音机。每人有两三套新衣服。现在,公社有卫生院,社员有病再也不去杀牲畜看牛肝算命了。公社还办起了小学,孩子们可就近上学。
本报记者 祖伯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